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画还是书法?这是很多人初见田卫作品时的反应。多年来,田卫对中国画、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持续研究与探索,形成他简洁又繁复、平面又深邃、传统又当代味道十足的艺术语言。从图像本身传达出的视觉感受来看,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家、书法家,而是一位观念艺术家。

中国画做减法

出生于1973年的田卫,自小学习中国画与书法艺术,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毕业后,又相继师从贾又福、杜大恺学习国画。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是他的热爱,是他选择通往艺术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形成艺术表达与思考的切入点与基础。

2007年之前,田卫的创作初期致力于探索山水画里的现代主义形式美感,之后开始将抽象语言纳入山水画之中。直到2010年,通过持续在画中不断做“减法”,迎来了一条重要的创作分水岭。通过大胆舍弃“炫技”和追求具象表现的冲动,他在逐层渲染出的“线”中灌注了创作者的“心流体验”,纯熟的渲染技法和极简美学初步成熟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在工作室

近年来,田卫通过兰花点与书法用笔,呈现其最新的书象系列创作。这批新作中的近五十幅“书象”作品,于11月16日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个展“仿痕”中展出。正如本次展览前言所归纳的那样,田卫的三个创作阶段,包含了他探寻中国艺术传统向当代转化路径的努力。

在此,“仿”既是模仿的“仿”,暗示通往中国古典艺术必经的临贴过程。另一方面,“仿”也概括出田卫的工作方法:他作品中出现的字大部分出身显贵——这些几乎要溶解在淡墨色里的白色字,来自摩崖石刻、龙门石刻、永安寺的壁书或是名家字帖。田卫对这些字体的使用,超越了传播与致敬,而是深入到这些字所承载的美学意图与文化符号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个展“仿痕”

2024.11.16-2025.2.23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庄严》 宣纸水墨 580×360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在采风路上的拍摄

“痕”则指向原本承载这些字的物质媒介,如刻版、拓片、印刷、石刻、石碑、墙壁等物的载体,是它们为文字赋予特殊的岁月质感。人们熟知的经典之作,在时间的雕琢下,蒙上了一层痕迹的“滤镜”。

这层滤镜本身,也早已纳入国人欣赏传统美学的经验中,譬如“怀古”“崇古”的美学倾向与文化选择。但田卫为画中的字赋予残缺、肌理、斑点等“痕”,却并非全出自某种文人情结,而是朝向某种当代的时空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活着》 宣纸水墨 71×41cm 2024

具体表现为,“书象”系列中的反视觉性,田卫用无数淡墨色的兰花点与宣纸的白,在一张张画面中构筑出乍看上去十分统一的白色画面空间。这些画面平面而单纯,细看具有空间性与深邃感,人们只有屏息凝神地凝视画面,汉字才从如烟如雾的墨色间浮现。

“我的工作应该是一种观念的表达,包括传统与当代、时间的线性与时空的弯曲等,不一而足。简言之,我希望传统在当下焕发出新的面貌。”田卫对《艺术栗子》说。那么,艺术家如何开始使用这种独特、单纯又极耗工夫,在外人看来有点“强迫症”味道的工作方法?他希望通过反视觉传递怎样的观念?

铁杵磨针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中,很多艺术家试图将中国字与书法艺术进行当代性转换与重塑,在这批以视觉表达为核心的实践中,文字与书法常被人为区别。但在田卫这里,文字、书法、绘画、书写、身体性、符号性与文化内涵都被他纳入怀中。

他的目标在于,以反视觉消除画面中的指向,剔除干扰观念的画面因素。在剥离具象的过程中,田卫为中国水墨绘画的时间与空间感做出新注解,从而构筑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风雅》 宣纸水墨 360×145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斯文》 宣纸水墨 360×145cm 2022

2019年起,田卫开始研究中国传统书法里的字,起初他被文本内容和书法本身的魅力所吸引。直到一天,母亲来到画室:“就不能画点我能看懂的吗?”这引起了田卫的思考,让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画里做“减法”的艺术家,开始动念做与书法有关的作品。

他从打动自己的文本出发,标准在于寻找“真正体现中国书法艺术气度与气质”的书法。有时是一个字,有时是一个词,比如“庄严”“风雅”“斯文”。艺术家看重文本的来源,即使观众看不清画中字,难以在不借助任何文本的情况下,理解画中每一个字背后具有的漫长历史与集体精神累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在画面中小心又隐蔽地“引经据典”,选材包括北海永安寺昆仑石刻上的“昆仑”,或是泰山金刚经石峪民国本里若隐若现的“若”与此中三昧之“此”,也包括取自山东邹城尖山摩崖石刻拓片中的“般若”——1959年,尖山摩崖石刻因修水库被毁,现仅存拓片。如此,他把文本载体背后的文化属性与历史感,藏到了每个若隐若现的字里。

留存千百年的拓片,在时间的作用下变得模糊,极大地吸引了田卫,让他开始以当代性的时间观念重新思考以字为载体,留存与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有时我看到一个法帖,会思考它在100年后的样子。于是我通过画面变化使之提前风化残损,好像我可以操控时间一样。最近我还在想,我这批作品10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田卫对《艺术栗子》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个展“仿痕”

2024.11.16-2025.2.23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艺术家将采集来的字形,用电脑、投影仪、扫描仪、数字化仪等设备提炼形态。接下来,他采用既简洁又复杂的手法,每张“书象”作品都由成千上万个兰花点组成,每一个淡墨点,以书法用笔点就。每一幅画是一个漫长熬人、劳心劳力的创作过程。

其难度在于每一遍绘制都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失误,需要保持长时间状态稳定;其次,在几乎无法区分的淡墨色中塑造字形,只能依靠田卫的经验和感觉。对艺术家来说,这过程艰辛也很有趣,也为结果带来一些偶然性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仙家》 宣纸水墨 136×68cm 2024

一幅画经常要耗时数月、半年之久创作完成,寻找灵感、处理图像、修改、创作、再修改,并最终达到画面、手与心灵的统一。艺术家将心流注入画中,画面因此具有身体性乃至行为因素。

“很多人觉得我是强迫症晚期患者,他们也许不理解我其实乐在其中,这个过程就像铁杵磨针。”艺术家感到,心的觉察变得越来越细微,身心也慢慢发生变化,这种进益却只有自己才感知清明。

对传统文化的隐喻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仿痕”田卫个展,同样体现出了强烈的观念性与当代意识,展览中的作品大多为新作,很多是艺术家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作品。展览通过“持身正大”“闲饮东窗”“潜山入市”三个章节,探讨中国文化中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中国特有的生活方式,同时呈现出艺术家首次进行的在地性创作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田卫《福田》 宣纸水墨 88×48cm 2022

右:田卫《花雨》 宣纸水墨 88×48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只在此山中》 宣纸水墨 580×360cm 2024

“持身正大”是展览里最大的展厅,也是本次展览最重要的部分,展厅中心两侧展示了两幅高3.6米、宽5.8米的作品《庄严》《只在此山中》:前者出自佛家,字形出自山西浑源县永安寺大殿前壁“庄严”壁书;后者出自道家,罗浮山冲虚古观牌匾中的“洞天”两字,二者均指向着中国文化的集体精神。

该部分也强调了中国画中常被忽视的身体性。10幅“穴位”系列作品,都以“神”和“太”命名,顾名思义都以穴道命名。古人将人体视为一个微观的宇宙,这些作品由此指向人的肉身,而“穴位”系列的展示方位,也遵循着人体的位置分布。有趣的是,展览现场每隔一分钟重复播放舔笔、蘸笔等声音,提示出绘画中身体经验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个展“仿痕”

2024.11.16-2025.2.23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从抽象、宏观的精神世界,来到第二章“闲饮东窗”,这里展示的是中国传统中“斯文”与“风雅”的生活方式。为此,展览在现场布置了两个生活场景,一茶席、一酒席,一静一动,与《斯文》《风雅》《饮酒》等作品共同展出,增添出别有意趣的代入感。

在地文化一直是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的重要研究脉络之一,本次个展也让田卫与厦门的在地文化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相遇。在最后的“潜山入市”章节中,展出艺术家与闽南文化碰撞出的“地方语言”系列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卫个展“仿痕”

2024.11.16-2025.2.23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田卫《朝天宫》 宣纸水墨 96×33cm 2024

右:田卫《清水宫》 宣纸水墨 96×33cm 2024

田卫对艺术中心所在地厦门殿前进行了田野考察,对该地的历史、地面留存,包括祠堂、庙宇、建筑与人的生存现状等进行调研。他见到古代遗迹的牌匾多为印刷字体,于是对“清水宫”“朝天宫”“殿前”的牌匾进行再创作,反思文字在古今日常使用中的系统性差异。

衍生出的另一个在地作品“地方语言”系列中,艺术家采用了北京与闽南方言,从“大拿”“不吝”“局器”到“爱拼才会赢”,他把关注的文字对象拓展到口语与方言范围,同时借南北语言的差异,探讨不同在地文化、宗教信仰与生存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话与闽南语的对应展出

从精神性到身体性,从日常到在地,艺术家试图为中国文化游荡的精神性寻找安放之所。所谓气韵、禅意等中国美学价值范畴,是跳脱出理性逻辑的存在,就像观众从画里目所难及的淡墨堆叠之间,依然能感知到“气”。屏息凝神中,观者感受兰花点结点成面,“破”开纸面的平面,形成纵深感。人们通过感知肌理与痕迹,感知时间性的存在,从而接近某种空寂般的禅意。

田卫认为这是中国画提供的特殊身心经验,也是对当代艺术未来的有效提醒,尤其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西方过度的思辨方法。“就像西医解决身体,中医解决身体和心理,道医解决身心灵的综合问题,我觉得当代艺术也需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西方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依旧强大,但这些逻辑强迫症的思路真的该终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田卫《道崇》 宣纸水墨 88×48cm 2022

右:田卫《元枢》 宣纸水墨 88×48cm 2022

归根结底,田卫画中若隐若现的字也像对文化现状的隐喻,匆匆掠过或被深深吸引,悲伤的是它难以被彻底参悟,就像他告诉《艺术栗子》的那样:“我们的文化太深厚,每个人都绕不开、脱不掉。当然,其中有很多我的感伤,也有很多我对未来的思考。”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一面镜子,观者不一定必须理解他的所思所想,能产生触动、激发思考已足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以海洋文化、在地艺术为核心艺术研究方向,开展国际交流与成果展示,同时希望引入艺术资源点亮街区;创办TCCA儿童美术馆,专注对孩子的美学教育,并通过TCCAkids艺术节展览呈现;此外,不断探索艺术融合生活、商业的边界,开展多元文化活动;通过发起“三个单元计划”支持和发掘优秀青年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罗雯

图片|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