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当我们问到任何一位家长“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时,他们会说“我希望他成绩优异”、“我希望他努力上进、勤奋踏实”“我希望他有担当、有爱心、正直善良”……
品学兼优是每一位家长的希望。
但是却很少有父母明白,成绩优异、人格完善的背后,不仅需要老师认真负责,孩子努力学习,也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再好的学校也无法代替家庭,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取代父母。对应的,如果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缺点,可能或多或少也与家长有关。
精华2024届毕业生小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辛勤付出,从国外大学回流仅学习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以691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回顾她的成长经历,才发现这一结果早已在她与父母的相处经历中有迹可循。
小时候,她对数字很敏感,对历史也充满兴趣,走到哪,爸爸妈妈就会给她带一本口算题卡和一本历史书,随时供她计算或阅读;上了初中,她迷上了竞赛,尽管爸爸妈妈担心她压力太大,但依旧选择坚定地支持她的决定;从小到大的每个寒暑假,爸爸妈妈都会带她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他们认为“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第一次高考650分的成绩让她与清北失之交臂,爸爸妈妈也支持了她的选择送她出国留学。
当她发现自己对国内环境有着深深的眷恋时,她决定回归,重新回国参加高考,这一次,爸爸妈妈同样没有阻止,他们说“小童成长和进步的每一步我们都陪伴在她的身边,我了解孩子的性格,清楚孩子的志向,更相信孩子的能力。”
在小童爸爸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平等、尊重、相信、温馨……这些都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和学习。
虽然父母的爱没有标准格式和模板,但是,以下这几类“拖后腿”的家长类型一定不要做!
第一类隐身型家长
“只要我把孩子放到学校就万事大吉,老师们自然会好好教育。”
“孩子周末在家不写作业,我得让老师好好督促教育一下他。”
“这周学校要召开期中家长会,我工作忙就不去了,让老师多关注照顾、多提问我家孩子就行。”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与自己关系不大,但其实,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送进学校,托付给老师就完事了,再好的学校也无法代替家庭,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取代父母。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一定不要做隐身型家长,更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老师,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不会教孩子知识,可以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父母不能检查孩子作业的对错,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通过家长会等渠道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与学校、老师一同助力孩子的成长。
第二类急于求成型家长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怎么数学还是80分,没有提高到120分呢?”
“现在孩子成绩还停留在500多分,期末考试能不能达到600多分?”
这类家长就属于“急于求成型”家长,他们对孩子有过度的期望和压力,渴望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希望孩子能够迅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是不现实的。而且,高三阶段复习节奏快,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成绩难免会起伏不定。
所以,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潜力,设定合理的目标,既不要过低估计孩子的能力,也不要给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同时,不要太在意孩子某一阶段或者是某一次的成绩表现,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的路上就可以。
第三类焦虑型家长
“孩子期中成绩怎么退步了,我每天都得找老师聊一聊。”
“别的学校做题很多,怎么孩子的学校做题少呢,我要不要给他转学?要不要让老师多给布置些作业?要不要在家给他买几套试卷?”
“焦虑型家长”在高三这个特殊时期尤为常见。他们因为对孩子的未来过分担忧,常常表现出紧张和不安,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唠叨不休。这种焦虑不仅影响家长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在无形中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负担,从而影响高考备考。
焦虑型家长需要意识到,过度的焦虑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可能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障碍。家长应该学会放松,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空间,通过积极的沟通和鼓励来支持孩子,而不是让焦虑成为家庭氛围的主导。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高考这一人生挑战。
第四类不信任老师型家长
“任课老师的毕业院校一般,他的水平万一不能教好孩子呢。”
“班主任老师这么年轻,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很难带好班级。”
“数学老师的讲课风格我感觉不好,应该这么讲——”
“不信任老师型家长”总是质疑老师的学历,怀疑老师的教育方法和能力,甚至干预学校的教育过程。这不仅会破坏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会削弱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教育需要耐心和信任,家长应该相信老师的专业性,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互相支持,家校携手,共育未来。
第五类溺爱型家长
“孩子学习怪辛苦的,想回家放松一下也是情理之中,孩子你想什么时候请假回家,爸爸妈妈都无条件同意。”
“天气太冷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吧,迟到也没什么影响,到时候就说交通太堵了。”
“你还小,违反校规校纪在所难免,没事孩子,爸爸妈妈会为你解决。”
这些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和理由的家长类型属于溺爱型。
孩子永远是家长心中的宝贝,这毋庸置疑,但是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应该是为孩子计划的深远,谋划的长久。如果家长只看眼前,一味溺爱,就会将“爱”变成“害”。过度的、无底线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依赖,没有规则和规范意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从而难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理智,要做到爱而不溺,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关心爱护孩子,又要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不娇宠、不溺爱,选择理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好的一面给予鼓励 , 对于孩子不好的一面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孩子改正 ,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阳光的、向上的。
第六类自以为是型家长
“学校的串讲课程安排得不合理,纯纯浪费时间,咱们请假不去自己在家复习。”
“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少了,题海战术才是最有效的,爸爸妈妈给你多买几套试卷做。”
这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型家长”,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对教育和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于专业教育者,从而质疑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擅自主张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术业有专攻”。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和尊重的过程,家长、老师和孩子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老师的专业意见,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第七类讽刺打击型家长
“家里的钱都用来供你读书,你还不好好学习!”
“你怎么那么笨,别人会的题目你还不会!”
“学习学不好,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有的家长常常将这些话语挂在嘴边,可能对家长来说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话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严重的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精华学校的一位专职班主任也表示“有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在校期间老师们积极鼓励和肯定,但一到周末回家就遭到家长的批评打压,学校和老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瞬间被瓦解。在教育中,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讽刺和打击;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点认可及忍耐,也许孩子远比想象的更优秀。
合格的家长要有格局、有远见,孩子无时无刻在学习,我们也不能原地踏步,千万别当拖后腿的家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