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间,我国 15 - 24 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共计 12397 例,仅 2023 年就达 3010 例。这绝非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关乎无数青春、无数家庭命运走向的严肃警示。
剖析这些感染病例,特征令人揪心。男女比例达 33.9 比 1,平均年龄不过 19.9 岁,正值风华正茂、前程似锦之时;更令人痛心的是,艾滋病感染呈低龄化态势,深圳疾控中心透露,初中、高中段也屡次出现病例,最小的患者尚不足 13 岁,本应在校园里无忧逐梦的年纪,却被病魔缠上,青春戛然而止,怎不让人叹息。
溯源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率攀升的缘由,性知识匮乏首当其冲。古人云 “知之而后安”,可当下许多大学生对性健康懵懂无知,不清楚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在荷尔蒙冲动下,贸然涉足高危性行为。《自然》杂志点明,多性伴侣、通过网络 “男男约会陌生的潜在 HIV 感染者” 等行为,都成了艾滋病肆虐的帮凶。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本应是拓展视野、联络情谊的桥梁,却成部分学生高危交友的 “暗场”。据统计,在大学密集的城市,约 60% 感染艾滋病的学生有网络社交平台交友经历,虚拟网络隐匿了危险,让涉世未深的学子们误入歧途。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防控举措刻不容缓。《科学》杂志提议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如在男性学生中推广先进的包皮环切手术,从生理层面降低感染风险;更有艾滋预防医生疾呼,将号称 “半年一针,100% 预防艾滋病” 的 Lenacapavir(来那卡帕韦)优先用于在校学生。这些方法蕴含着医学智慧与人性关怀,旨在为大学生筑牢防艾防线。
清华大学程峰教授所言,既带来一丝慰藉,又敲响持续警钟:青年学生感染快速上升势头虽得到遏制,近 5 年维持在每年 3000 出头水平,但每年新增 3000 人,4 年积累便是 1.2 万人,这绝不是轻飘飘的数字,背后是破碎的青春、伤痛的家庭。
大学,向来是知识殿堂、梦想孵化地,不该被艾滋病阴霾笼罩。性教育缺失之殇在此时暴露无遗,家庭碍于传统羞于启齿,学校未能系统施教,让学生懵懂步入 “性雷区”。我们需重拾对性教育的正视态度,效仿古人 “蒙以养正” 理念,从青少年起就科学普及性知识,引导正确观念。同时,网络平台监管不能缺位,要净化交友环境,别让青春被 “暗网” 吞噬。
防艾之路,任重道远,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这是关乎生死、关乎未来的战斗;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守护希望、守护明天的使命。
声明: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