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古人对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的群山,还是有着极大的一探究竟的热情的,也为此留下许多文人骚客到此一游的佳话。

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却有那么一座山,自唐朝以来,就被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视为禁地,时间长达千年之久。而这座山,就是铜钹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山?

小编敢保证,除了江西人,大部分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座山的存在。而江西人知道这座山的存在,也只是因为这座海拔最高1500余米的小山,就在江西上饶境内。

在地理上,这座铜钹山只是武夷山脉东段的一个“小山头”,论名气远不如昆仑、武当等名岳。到了现代,直到2016年,才凭借还算不错的自然风光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就是这么一座藉藉无闻的小山,怎么会在唐代,就被封为禁地?

个中原因,倒不是因为这座山里藏着什么震动朝野的大秘密,而是源起千年前那场著名的黄巢起义。

公元875年,彼时的大唐已经建国250余年,也如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一样,进入了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统治末期。

也正是在这一年,被政府租税徭役逼得走投无路的关中百姓,在王仙芝的带领下,于今天的河南发动了王仙芝起义。远在如今山东菏泽的黄巢,也带领当地百姓发动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公元878年,王仙芝兵败身死,但响应其起义的黄巢一部,却越战越勇。

这个曾写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句的起义军领袖,粗中有细,深知自己手下的这支部队与唐朝官府的正规军相比,过于势单力薄。

于是采取游击战术,先后转战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十一个省份的广大地区,给予唐朝官府沉重打击。

公元881年,灵活游走、充分保存了实力的黄巢,终于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直到公元884年才在唐军的反攻下最终兵败身死。

但在黄巢的沉重打击下,大唐李氏王朝也是元气大伤,到不久后的公元907年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一切,与铜钹山又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起义中期的880年。

此时的黄巢军,已经转战湖南湖北一圈,第二次进入江西地区,并在官军的逼迫下退守上饶,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也正是在此时,黄巢意识到可以四处游走虽然是自己的优点,但其实也是最大的缺点:四处游走,意味着黄巢没有一个长期根据地作为靠山,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时间一长,难免被优势的唐军拖死。

遥想前朝末年的瓦岗军,正是因为有一个坚固的根据地,这才能在隋末乱世坚持到最后,并为初唐盛世输送了多名杰出人才。今日的黄巢,也需要这样一块基本的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样的根据地,才能胜任黄巢军的根据地呢?

其一,这块根据地在地形上必然要足够险峻,足以抵挡大军长期进攻;其二,其内要有足够的自然资源,足以支撑大批部队的长期驻守;其三,必须与唐军驻守的核心地带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唐军无力劳师远征。

想来想去,就在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铜钹山,就这么被黄巢选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钹山虽然最高海拔仅有1500米,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山,但其周围都属于武夷山脉,海拔千米左右的群山连绵不绝,且植被茂密,内部地形如同迷宫,非常适合大军藏身。

而且山上自然资源还算丰富,天然水源更是丰沛异常,当地也有不少村落,刚好能为人数上万的黄巢军提供足够的粮草来源;

虽然以今人的角度来看,江西福建属于妥妥的中国内陆核心地带,但在千年之前的唐朝,江西福建两地,已经属于以长安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所能直接管理的地缘极限,再往南,就是当时纯属流放地的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在这之前,黄巢军也一度前往岭南,但当地环境之恶劣,连这些农民起义军都遭不住。从这点来看,铜钹山的地理位置,也处于起义军的忍受能力极限,一切都是刚刚好。

据《新唐书》记载,占领了铜钹山的黄巢军,曾设伏一举歼灭前来围剿的官军主力,震惊朝野。

自此之后,唐军只能改变策略,将铜钹山团团围住,同时将周边村民统统赶走,令铜钹山成为朝廷钦定的禁山,颇有坚壁清野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黄巢军其实根本没必要将铜钹山当做根据地,因为退守上饶的黄巢军,仅仅数月后就反攻成功,次年就进入长安。

在铜钹山建设根据地这件事,只能算是黄巢大起义的一个小插曲。

但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铜钹山这一下子可就算是彻底出了名了。黄巢大起义被镇压后,心有余悸的唐末统治者生怕还有其他人效仿黄巢,溜进铜钹山跟朝廷打游击,遂颁下圣旨,将铜钹山立为禁地,擅入者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飞逝,到明朝末年,天下再度大乱,铜钹山自然也再度成为造反者的“打卡圣地”,亲身体会到唐人痛苦的明代朝廷,不仅再次把铜钹山封为禁地,还加大力度,直接派遣官兵长期驻守。

再到清代初年,反清复明的义士又把铜钹山当做根据地,满清朝廷也因此难得与前朝达成共识,第三次把铜钹山列为禁地。

"高山连绵接云天,密林深处藏义兵",看上去与中原千年历史八竿子打不着的铜钹山,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成为历史舞台的重要背景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样一来,当地人也因此遭了殃,特别是满清政府,在对“反贼”的警惕之上,更多了一份对汉人的猜忌,其对当地居民驱赶的粗暴程度,也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那些不愿离开故土的当地居民,只能在山中搭建简易的棚屋居住,靠捕猎和种植中草药为生,成为独具特色的“棚户”。

到清代末年,铜钹山内部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终于意识到粗暴封禁政策弊端的满清政府,也开始默许这些“棚户”在特定区域活动,并最终解除了延续千年对铜钹山的封山禁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铜钹山而言,这道千年禁令,却属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历代王朝出于政治目的的封山令,也变相成为铜钹山的自然保护令,如今的铜钹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保存有数万亩原始森林,各种珍稀动植物也得以在此幸存,成为难得的研究华南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宝贵基地。

从这点来说,铜钹山反倒是要感谢人类这上千年的“守护”了。

消息来源
【1】抖音百科 黄巢起义
【2】抖音百科 铜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