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对于电商卖家来说,比“仅退款”更可怕的是“运费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几天,关于运费险,有一则新闻冲上了热搜——

公安系统破获了专门骗取运费险的黑产,令人震惊的是,竟然有团伙在8个月内骗取了运费险的理赔金10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费险黑产的形成,核心原因是基于一个漏洞:运费险赔付的快递金额,和实际退货产生的快递金额,两者之间存在着价差。

举例来说,如果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带有运费险的商品,用户收到商品后不满意选择退货退款,在运费险的保障之下按照快递费用正常标准赔付用户13元,但是用户自己去快递驿站选择最便宜的快递寄回,实际运费可能只花了8元,中间5元钱的差价就成为用“薅的羊毛”。

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这种“漏洞”只能用来占个小便宜,没办法规模化操作,因为大部分的电商平台对于用户的退货行为都有监测。

如果一个用户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退货订单,就会被系统检测到,从而对其进行运费险屏蔽。

但对于专门薅运费险的黑产来说,这个“漏洞”却成为了谋求暴利的手段。

比如这次曝光的8个月赚了100多万的黑产,就是两个人借助购买“大件退货运费险”保险产品,大量虚构交易所牟取。

具体的操作手段上,他们先利用亲朋好友的身份信息注册了大批支付宝账号和网店,然后在网店上架床垫等大件商品。上架成功之后,他们利用操控的支付宝账号,在自己网店下单,同时投保大件商品运费险。

下单成功之后,他们来到另外一家电商下单低价商品,然后拿着订单号填到此前网店的退款页面,系统就识别完成了这一次退款退货。

大件商品的运费险一般是18-30元不等,但赔付金额是200多一单,如此操作下来就产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间,8个月内,共骗取了100多万元的理赔保险金。

这仅仅是运费险灰产中的个例,除此之外,其它薅羊毛的手段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运费险的出现,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2008年,淘宝提出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服务条款,两年之后上线了“运费险”。多年以来,运费险几乎成为了电商的标配,但是为什么近年来运费险逐渐“变了味”?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快递行业日益内卷,导致了运费险漏洞的出现。

近年来,快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持续进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少快递网点甚至亏钱冲单量。在此背景之下,不同区域不同公司的快递费用波动较大,保险公司的运费险赔付标准无法紧跟市场价格变化,导致套利漏洞的出现。

其次是电商行业的内卷。

消费不振,加之拼多多、抖音直播的崛起,电商行业近几年陷入价格战的内卷漩涡。不打价格战,难有销量;但是加入价格战,商品品质就不可避免地下滑。

在这个背景之下,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商品越来越挑剔,另一方面商品的品质受价格战影响下滑,二者叠加之下,成为电商退货率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直接导致电商行业对于运费险愈加排斥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电商平台强制运费险。

据电商卖家反映,从2022年起,大促活动开始强制绑定运费险。到2024年,强制运费险已经成为各大平台要求品牌参与活动的标配。

运费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电商购物的用户体验,但是随着行业内卷,平台为了争夺用户,将退货运费险逐渐变成了强制性要求,大大增加了商家的经营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618之前,著名电商女装品牌茵曼创始人方建华,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呼吁有关部门介入打击“强制运费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方建华痛斥强制运费险的“三宗罪”:

首先,强制运费险推高退货率,产生大量无效订单,商家有苦难言。

其次,强制运费险,令用户钻漏洞,薅羊毛进行不当牟利。

最后,大量退货造成大量包装物料浪费、打乱生产计划、产生无效成本支出,造成商家无效投入增加,占用产品研发上的资源投入。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建华的呼吁得到了不少电商卖家的支持,甚至有卖家表示:“运费险是打着提升买家售后服务体验的幌子增加平台自身受益的手段。个个平台增量没了,于是推广和各种保险,甚至罚款成了各大平台新的收益来源。”

眼看着商家对于运费险怨声载道,电商平台也开始推出对应举措,试图给商家减负。

淘宝开始推出“退货宝”,让商家优化物流退货成本,同时提供流量支持;拼多多对大件小件物品分别给出不同运费补贴;京东则联合保险机构调降运费险,还提出一单多赔政策。

除此之外,一些本身流量充沛的电商卖家,开始主动选择关闭运费险。

有卖家在关闭运费险后发现,售后纠纷减少了、运营成本下降了,退款率也下降10%左右。这意味着,对于电商卖家来说,关闭运费险可以筛选掉一批随意下单的消费者。

不过,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有关闭运费险的底气,只有品牌口碑过硬的商家,才敢“站着挣钱”。说到底,运费险也是电商生态里的一种双向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