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课堂不在大学校园里,而在田间地头;研究生进村“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乡亲们遇到农业生产难题,就会走进科技小院,因为“这些教授、大学生的办法还真管用”。日前,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的“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试点项目推进会上,科技小院再次亮相。
自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第一家科技小院以来,全国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牵头建设了千余个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在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创新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的做法,是对传统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革新。传统农业教学往往局限于校园内,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科技小院则打破了这一界限,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更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在科技小院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成为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人才。
同时,科技小院因地制宜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为服务“三农”工作注入新活力。科技小院的建设运营,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组织农技培训、引入新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等方式,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科技小院也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推手,有助于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科技小院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路径。在科技小院的支持下,农户能够采用更加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收入。一些科技小院还积极推广农产品销售等合作意向,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江苏省淮安市丁集镇,黄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面临设施老旧、种植模式和品种类型单一等问题,随着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成立,小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科学调控棚内温度和湿度、推广土壤修复技术等方式,成功帮助丁集镇黄瓜产业走出困境。
科技小院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需要一定经费支持,部分小院面临经费短缺问题;部分科技小院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影响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科技小院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强前期辅导、健全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公开等方式,规范发展方向,确保科技小院发挥实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小院还可引入数智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管理和智能决策;通过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子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