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北京首钢园区 (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走进智能工厂看机械臂上下舞动,去奶业制造基地发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神奇转化,漫步钢铁厂遗址感受工业设施的“文艺范儿”……近年来,工业旅游兴起,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相较传统旅游中的“游山玩水”“探古访今”,工业旅游比较小众,但它并不是新鲜事物。放眼国外,法国的葡萄酒之旅、德国的汽车文化之旅、日本的铁道旅行,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业旅游产品。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地域分布广,工业生产与遗产景观丰富多样,为工业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厂区变景区、遗址成地标、生产线变观光线,不少人眼中“八竿子打不着”的硬核工业和“诗与远方”悄然融合,给城市带来消费、投资和就业机会。

从地方来看,机器轰鸣的工厂,蕴藏着城市运转的动力。发展工业旅游,可以推动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的脚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比如,北京首钢园巨型冷却塔下,滑雪大跳台见证冬奥会夺冠时刻,惊艳全球;湖南郴州711老矿区化身“711时光小镇”重获新生,已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以上。

对企业来说,工业旅游是特殊的“广告”。企业敞开大门让游客了解自己,不仅能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获得真实反馈。于游客而言,工业旅游是“文化大餐”。抚摸机器、参与生产,这份真实的感性体验会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劳动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们的旅游方式已从走马观花,向深度游览、互动式旅游转变。兼具文化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旅游,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是可以深挖、做出特色的细分领域。

不过,纵观当前市场,我国工业旅游供给仍存在产品较单一、特色不鲜明等短板。由于前期投入高、后期回报慢、品牌打造难等原因,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工业旅游持观望态度,有的把旧厂房“美颜”一下就开门等“打卡”,有的在流水线旁开个窗户让游客走马观花。如何让“工业+旅游”实现“1+1>2”的效果,仍是道待解的难题。

任何旅游项目只有出新出彩,方能吸引眼球、留住脚步,工业旅游项目也不例外。工业旅游不是工业、旅游两种行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两种文化的深度融合。景观的打造需要文化特质的“加持”,应充分发现工业资源背后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科技人文等特点,化“工业元素”为“旅游元素”,从而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有特色的体验。

着眼未来,发展工业旅游有政策支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发展工业旅游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一颗钉子都造不出来”,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历程留下的,不只是星罗棋布的工业遗存,亦有筚路蓝缕的拼搏进取精神。

工业和旅游,一个是国之重器,一个是民之所乐。期待更多地方进一步发掘工业旅游资源,讲好工业发展故事,创新丰富游览形式,把服务做到游客心坎里。当工业旅游可看、可玩、可学、可购,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工厂,工业强国梦也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