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就是已到地方工作的高级将领,原则上就不再参加授衔。有鉴于此,邓公和李先念、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等人均没有参加授衔。此时,陈毅也已经到地方工作,当时他在国务院任职,主要协助周恩来总理从事外交领导工作。按照规定,陈毅也属于不参加授衔之列。但我们看《周恩来年谱》,有这样的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致函,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有什么影响”。

透过这封信函,说明周总理确实是力主给陈毅授为元帅军衔的。此时,作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总理的表态,无疑对陈毅参加授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终,陈毅被授为元帅军衔。

由此,我们联想到,如果周总理不力推陈毅为帅,那么,是否会递补一个元帅的名额?如果递补的话,又会是谁?

关于1955年大授衔粟裕是否授帅的问题,一直是军迷们谈论热度较高的话题。帅克曾专门写过文章、发过视频,认为粟裕“让帅”一说不成立。但如果陈毅因到地方工作不参加授衔,那就不一样了。中央军委会递补元帅名额吗,如递补的话又会是谁呢?是粟裕还是张云逸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会不会递补的问题。

众所周知,原来的元帅候选人是11位。如果邓公和陈毅均不参加授衔的话,这样就只有9位候选人了。周总理力主给陈毅授衔的这封信函是9月11日,也就是说离后来的9月27日正式大授衔日期已经很近了。这时候还写信力推陈毅授帅,本身就说明关于陈毅是否参加授衔问题存有不同意见。此时,评衔准备工作已近尾声,如果陈毅不参加授衔,到底是否递补确实有些不太好猜测。那么,我们或许从陈毅授帅,到底是代表哪个“山头”和哪个层面,能够找到一些逻辑和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稍懂军史的都知道:陈毅主要是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代表,是新四军的代表,是华东野战军的代表,是第三野战军的代表,这几项的代表性可以说是非常强的。比如,新四军是与八路军一样,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掌握的最重要的两大战略武装力量之一。而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则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几大战略力量之一。如果仅从规模上来讲,是仅次于第四野战军的第二大战略力量。这支战略力量,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我们说,这样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从哪方面来讲,产生一个元帅代表都是非常客观的,都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十大将的人选此时早已初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认知讲究对称和规律规矩。九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这样一个评衔结果,显然从数字文化角度也与这一传统文化和认知不太相称。尽管这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基于上述两点,帅克认为,如果陈毅不参加授衔,递补一个元帅的名额可能性还是较大的。因为,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最终连一个元帅代表都没有,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的。这一点,以主席的大智慧,不可能不考虑和照顾到这一点。

其次,我们再探讨一下谁会递补的问题。

帅克觉得,如果有递补名额,这个递补肯定会在十大将人选中产生。从资历上来讲,当推张云逸。这一点,从张云逸虽授大将军衔却享受元帅待遇看,足见其资历到底有多老。从战功上来讲,无可争议的当推粟裕,否则以粟裕的资历不可能排位大将第一。从中央书记处的最终排名上看,也应属粟裕。因此,总体来讲,帅克以为,如果递补元帅的话应为粟裕。为什么这样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评衔的规定和要求,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是由中央书记处提名,由政治局研究决定的。而粟裕排在十大将第一名,张云逸排在第七名,这都是中央书记处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最终排名。这种排名代表的是五大书记和中央政治局的最终意见,应该是非常郑重而严肃的。所以,如果递补元帅名额的话,自然就是由第一大将粟裕来递补了。

另外,坊间一直有五大书记之一的刘少奇力推粟裕为帅,尽管这一说法没有明确的出处,但至少体现了一种力推的强劲声音。要知道,作为党内第二号人物刘少奇的力推,便如周恩来力推陈毅一样,其力度可想而知,不会小的。

我们虽然未见到刘少奇力推粟裕为帅有明确出处,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建议粟裕授帅到是见于《粟裕传》的记载。1955年9月28日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黄炎培曾对人说过这样的话:“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这表示了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黄炎培是非常著名的民主人士,他的话,无疑代表了赞同粟裕授帅的另种呼声。

综合以上因素看,陈毅如果不参加授帅,没有谁比粟裕更能代表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了。因为粟裕曾有过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和政委的特殊领导经历,曾有过“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特殊历史担当,曾有过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经典战役立下奇功的特殊战功支撑,仅凭这几个特殊的经历、担当与支撑,粟裕递补为元帅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开国将帅授衔1955##帅克评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