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计委掌握着财力、物力、人力的分配大权,对国民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富春同志因身体欠缺,国家计委主任一职空缺了下来,会上,大家就关于谁来接过这一重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席则笑着询问道:
“那个会找粮食的副政委在哪?”之后没多久,余秋里就被任命为国家计委主任。
那么,主席为什么会称余秋里为“会找粮食的副政委”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一条左臂“换回”一位共和国中将
1955年授衔典礼上,周恩来总理将一张中将委令状授予给一位独臂将军时,台下顿时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将军就是余秋里。
1936年3月,在一次战斗中,团长成钧起身全神贯注地勘察地形,丝毫没注意隐匿于对面山坡上的敌人。
余秋里看到敌人的枪口正冲着成钧,余秋里最先发现,暗感不妙,千钧一发之际,他没有丝毫犹豫,伸出左胳膊急忙将团长拽倒在地。
子弹不偏不倚,正中余秋里的左臂,鲜血顿时止不住地往外冒,余秋里只是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了。
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他的左臂再次遭受重创,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但他咬紧牙关,继续跟随部队北上。
没有药品,没有医疗条件,余秋里的左臂逐渐发黑,伤口感染、化脓,疼得他直冒冷汗,近乎要疼昏过去。
为了缓解那难以忍受的痛楚,他不得不将手臂浸入冰冷的河水中,可一旦行军起来,连浸泡冷水的时间都没有,余秋里只好用毛巾浸上冷水,敷在伤口处。
这天,贺炳炎专程跑来看他的伤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劝他:
“老余啊,你干脆像我一样,当个‘一把手’得了,还省事。”
(贺炳炎在1935年与敌人交战时,右臂被炸伤,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贺炳炎硬生生扛过了两个小时的截肢手术。)
余秋里则摇了摇头:“那不行,我不锯,我还要留着它干革命呢。”
慢慢地,余秋里的伤势越来越严重,左手手指已经肿胀不堪,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会危及到生命。
恰巧那时刚打了个大胜仗,缴获了敌人不少装备,除一些枪支弹药外,还有一些稀缺的医疗器械和纱布、消毒棉等。
战士们就地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手术室,找来了一把锯弓,就这样余秋里开始了手术。
这场手术由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长侯政来做,一针镇痛剂下去,余秋里直接昏迷了过去。
侯政一刻也不敢耽搁,先将手臂上的腐肉去除,再锯下怀骨头,而后经过一番抢救,余秋里这才清醒过来。
这是余秋里行军这么些天来,睡得最沉、最安稳的一觉。
余秋里看着自己空荡荡的身侧,心里不免泛起一阵酸楚,但他很快又恢复了神情,对贺龙说道:
“老总,虽然我失去了左臂,但我还有右臂,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将革命进行到底!”
事后他也多次说多亏了那时的截肢手术,不然他早就去见马克思了,也不会端端正正地站到这里了。
多年后,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前去访问了余秋里,他十几年前曾到访过中国,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见上一面余秋里。
这次他专程去拜访了余秋里,听他讲述了他心惊动魄的战斗经历和断臂经历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禁赞叹道:
“余先生,你真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可敬可敬!”
“给你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外国记者曾不屑地表示,中国仅凭自身力量来实现石油的自给自足,无异于痴人说梦,除非奇迹降临,否则绝无可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石油的。
1955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石油工业部,周总理亲自点将,将李聚奎任命为部长,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毛主席召见了余秋里,一阵寒暄过后,直接切入正题:
“总理他们提议,把你调到石油部当部长,我们是都赞成的。”
主席的这番话,让余秋里惶恐不已,毕竟自己从来没有搞过工业,更没接触过石油,于是便婉拒道:
“这个任务我恐怕不能胜任,军队里比我强的人有很多,是不是再选一个人?”
闻言,毛主席只是笑了笑,对他郑重地说道:
“我曾说过,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不懂的我们必须去学、去做,三年五年,总能学会的。”
随后,余秋里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长,主席表示如果他在做这些事情缺人的话,可以随时发话调人。
上任伊始,余秋里便开始去拜访各个地质学家,虚心地向其请教石油问题,毛主席还鼓励他:“给你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余秋里在开发石油的过程中,碰了不少钉子,同时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余秋里提出,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最关键的地方,达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的局面。
1959年9月26日,一股棕褐色的原油从松基3号油井下喷涌而出,宣告了大庆油田的诞生。
之后,余秋里赴上海参加会议,刚与主席见面,主席就拉着他的手询问:“余秋里同志,你那里有没没有什么好消息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松辽有大油田,我们也在加紧勘测,预计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有眉目了。”
“好好好,半年内能找到也是好的啊!”
万事开头难,大庆油田勘测初期也不例外,余秋里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随后他又向主席申请了三万名退伍兵来助力石油部,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吃住都在井场,带领大家埋头苦干,硬是把设备化整为零,终于打下了第一口直井,
就连群众也称王进喜为“铁人”,在大会上,余秋里还专门表扬了王进喜的这种“铁人”精神。
随着大庆油田的崛起,中国的原油产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1963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一年全国总产648万吨,其中大庆油田的产量达到了470万吨。中国在短短时间内,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狠狠地打了西方记者不屑、嘲讽的嘴脸。
实现了中国石油的自给自足,“洋油”进口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毛主席也十分高兴,称赞他:“余秋里是帅才!”
“会找粮食的副政委”
解放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匪患严重,严重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稳固与百姓的安宁,因此解放军深入匪患重灾区,开始剿匪。
剿匪的斗争的进展还算是顺利,当时对国民党旧人员有一项政策,只要不是有反共劣迹的分子,均予以妥善安置。
这一“包容并蓄”的策略,在带来人力资源充实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新的难题。其中,最为棘手的莫过于粮食供应问题。
为了缓解这一燃眉之急,大规模的征粮行动势在必行。这一举措却意外触动了某些地主阶级的敏感神经。
他们开始散布谣言,将匪患的根源归咎于共产党的征粮政策,企图煽动民心,制造混乱。
一时间,谣言四起,不少淳朴的百姓被蒙蔽了双眼,纷纷加入到抵制征粮的行列中,甚至爆发了抢粮的暴力事件。
时任川西军区副政委的余秋里被委以重任,前往一线调查真相,平息风波。
余秋里选择了最危险也最可能发现真相的地方——新津乡的一个大地主府邸作为切入点。
他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弄清了问题的原因所在。他发现并不是因为农民的负担重了,相反,他们的负担交比之前还轻了不少。
问题及处在地主豪绅的身上,他们对解放军的征粮有抵触心理,抵触就会抗拒,首先就是在百姓中大肆散播谣言。
声称这是共产党的手段,是在狠狠宰百姓,以至于百姓们信以为真,也变得开始抵制征粮。
每次一见到解放军来或者地方领导来时,就会谎称不在家,一问三不知。
当然了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哭穷,穿着破烂,声称自己没地没粮,怎么惨怎么说,反正要粮没有,烂命一条,总有理由拒绝。
还会威胁一些农民,如果不按照他们说的做,就会直接收回老百姓的地,百姓们本就靠着这点生活,吃饭的“家伙式”丢了,也活不下去了。
甚至与一些土匪勾结,表面说对众人说没有粮食,匪患是共产党引起的,私底下却偷偷给对方送粮食。
所有的情况了解一番后,余秋里紧急召开了会议,将虚假的数量公之于众,真正的粮食产量和应征的数目全部公布了出来。
在短短数日之内,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征粮工作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八成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余秋里将这些天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报告,送去中央,随后“新津经验”很快就在西南地区全面推广。
因此,当毛主席得知此事时,也对余秋里赞不绝口,这也就是为什么主席会称余秋里为“会找粮食的副政委”。
这天,余秋里回乡探亲,他的弟弟余财发语气中带有些许责怪:“你都当那么大的官了,你为什么从来没有给家乡做点什么呢?”
余秋里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谦逊,他严肃而诚恳地表示,自己虽身居高位,但职责所在,是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而非为个人或家乡牟取私利。
1985年,余秋里的侄子进京前去看望他,当然了他此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给自己“开后门”。
他想报考军校,但无奈成绩刚刚过线,担心会与喜欢的学校失之交臂,于是便想走个“捷径”, 余秋里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次年,他的侄女因分数线不够,也曾给他打过电话,希望通融一下,余秋里严肃地对其说:
“能上就上,不能上回家种田,你们不要想从我身上沾什么光。”
结语
余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不以权谋私、搞特殊化。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