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表现形态多元化背景下的自我认识

中国水墨画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传统艺术之一,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近现代中国水墨艺术是一段革故鼎新,在不断跌宕修正中艰难前行的历程,这一历程的推进和每一个阶段性变化,融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多元文化竞合发展的今天,中国水墨有一大批探究者在试图改变旧有传统图示而去建立全新的图示。同时至今日,新的图示还没有能够证明其系统性,无论在技法表现、理论架构上都没有形成一个引领主导地位和具有中国表达方式的作品格局。中外古今诸多艺术观念、风格的对观和融合是当代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基本处境。因此,中国水墨探索始终在两条角逐的轨迹中并行。一是“洋为中用”,其结果是西方绘画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独统,最终结果可能是中国绘画精神的泯灭。再者是“古为今用”,容易形成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复制,充其量的感觉也就是打碎再重组。这就显现当代水墨在表现形态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虚旺”和无能为力。

基于当代中国水墨表现形态出现越来越多元化现状,身在其中的我们如何适从?如何甄别对错?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探索之路?对此,我们应不断修正自我,且行且思量。

技与艺的关系

从艺之初对技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注重对造型基础、表现技法等的重视和系统训练是此时的不二法门。技的培养是艺术家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视觉形象的重要条件,不论是在灵光一闪之时,还是靠殚精竭虑的苦苦追寻,将无形的自我表现冲动转化为艺术作品,其技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技在笔锋中的隐藏如林中阳光,草尖露水,只是花足够的时间,遍地皆可寻见,吃得苦中苦方有技中技,只有技术精微,才能将灵感闪烁下的胸中之竹,迅速转化为手中之竹。

匠者学技,师者求艺。技与艺在某一个路口分了岔之后就会越来越远,艺与技不同,它立于技的基础之上,却自有其独特的业态。以习武为例,他讲究童子功,每日下腰、压腿、站马桩,这都是基本功,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脱掉三层皮,方才技能日高,凡此种种,由此技之后如何?借用棋圣吴清源语:“统统忘记,忘记定式,忘记曾经的一板一眼”此实乃禅机之言。

“能在于形、妙在与技、神在于气、逸在于性”,真正的画家胸有成竹,不会老惦记画谱,拘泥于材料、材质和具体的作画程序和方法;只有画匠在画技上斤斤计较,原地打转,却转不出大气场和大格局,一味重视对技的训练,致使高度的技术化,有可能导致异化,使你的造型转入图案化,从而丧失艺术的感染力,并最终断送自己的艺术前途。在技的层面上解决艺术这个游戏,其作品能有多少深度,我想只是时间问题,练到一定时间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只是略高略低而已。真正问题在于有人动心动肺地去表现所呈现的东西,很真诚、朴素,而有人忙了一辈子,都在忙于皮象和形而下的笔墨技巧之技,压根连艺术之门都没有进。

界内学技,成一匠之功,依葫芦画瓢,有理有据,仅求得物之皮象,终难成趣。只有在广阔的界外摸爬滚打,动心动肺地去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朴素情感,方能迈步登高。何为界外?即品行、眼光、胸怀,感情等诸如此类,这是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我们朝着光明而去。

实践方法的改变

实践方法就犹如过河的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它是构建知识体系和艺术大厦必不可少的要素。了解、研究正确的实践方法,其作用在于能够引导画家沿着正确的方向从事水墨探索活动,而不会误入歧途。作为画家本体,一旦认知了正确的方向,就会使自己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以大视角的眼观推断艺术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了解先行者成功的探究方法对中国水墨画发展的进步并不比其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随着中国水墨表现形态多元化手段的愈加丰富多变,人们为出新而去不断地尝试新的绘画材料与语言,这是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规律。但无论如何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对反映艺术生活本体的东西不可丢弃,它是不断实践、推进的源泉,是中国水墨前进的原动力。

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艺术变革等有关,与艺术发展到最前沿的各种多元化表现方法和形态没有任何关系。纵而观之,中国水墨表现形态呈多元化的现状亦然。最新最前沿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相关知识是我们在水墨探究的时候,知道自己所在研究现状所处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实践的方法和方向是不是别人已经尝试过?现已达到什么结果?目前探究之路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向?领军人物有哪些等等。所以在水墨表现形态多如繁花的当下,不被表象的繁华所迷失,不断调整和改变实践方法,在探究的时候要不断追问为什么,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去挑战过去。

建立批判思维

在中国水墨表现形态多元化探究过程中,除了实践方法的改变外,还要建立牢固的批判思维,这里主要指挑战学术权威,拉开和导师的距离。艺术探究之路的“怀疑”是进步的推动力,学术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来就是一种常态,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和认识真知。

一个有自己灵魂的艺术家,总不希望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仅仅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之上,不希望自己是艺术权威和导师山头下的一块石头。在从艺中,我们都会经历两种思维过程:一是海绵式思维,其强调艺术基础的获得;二是淘金式思维,其强调与已知的艺术架构体系积极互动。从艺一门很难,如果欲在造型风格,表现形式上还有原创的个人特色,可已说是难上加难,在水墨探索过程中,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学术权威,以海绵式思维方式去博取众家之长,是我们得以进步和不断受到启迪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和探究的深入,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吃什么拉什么”,显示出“消化不良”,归而论之是忘不了经典之作的震撼力量,无法摆脱权威、导师的定式,只能在定式中变幻手法,借以保持“上乘”的品质,然这类所谓探索性品,说到底仍然是大伪之作,明眼人一观就知其出处。

画家对要表达的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不是哲学的理性的感知方式,而是通过直觉的经验与充满灵性的感悟而达到辩证的深刻,是艺术的直观感受。艺术表现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怀,“物之观念由实物或其写象尔得之,非由言词而得之也”。特别是中国水墨画,说“自己的话”,表达真切的感受最重要。譬如,你相思多年的初恋情人突然到访时,你是怀着何等激动的心情,为他沏上一壶茶,并与其品茗言欢,在她言别之后,您此时面对留着她唇香的这个杯子,恍惚恋人与杯子已融为一体,只要你动真性情地去表现它,我想你可能在造型时会抹去茶杯的棱角,画得很圆润,线条很舒缓,且不泛偎依之感,这就是你心中真实的杯子,这个造型出来之后是唯一的,也一定很有趣味,换而言之,在没有体会到这个杯子背后温情故事的其他画家的眼里,其外在形态充其量仅为一个物理概念上的普通茶杯而已。千人有千孔,万人有万象,每个人对同一个要表现的对象感受是不一样的,只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同一个茶杯可以有千万种造型,这就是对画家本人来讲好的作品得以长久留存和有价值的唯一道理所在。艺无止境,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有他的习气、认知的盲点和惯性思维,在探索过程中都会不断遇到这样和那样的苦恼,在探究他们的个爱研究中,只有建立批判思维。常存“怀疑”之心,不论是对其作品研究还是解读其艺术观点论著,最终目标是发现权威和导师的不足点,形成你自己的合理判断,这正是建立批判思维给我们后学者带来突围的切入口。

确立个体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对真正的艺术探究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批判性思维方式就是使人有某种关系,某种全体类的附属转而成为独立性的个人,所谓独木能成林,独立、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探究性艺术家所必需的时代精神。没有独立、批判性就不会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更不可能有创造性。听信和盲从那些你认为艺术惯常的道理往往是你步入歧途的开始。人云亦云,维权为上,把领导当导师,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

绘画,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活动,源于造化,形于技,而止于精神,愿与中国水墨探究者同行。

(文/郑天伦

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碑——李克农 》180x97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高》136x68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日余晖染山黄》136x68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模样》189x89cm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到用时方恨少》136x68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可期》180x97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土地》180x97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空里有颗母亲的星》136x68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路》136x68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辆车、一个时代》180X97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字路口》136x68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里短》136x68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败时间的陷阱》136x68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列传之一》34cm✕34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列传之二》 34cm✕34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列传之三》 34cm✕34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连环画选页一) 40x50cm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连环画选页二)40x50cm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村写生》 23x34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陇西蒲兴村写生》 68x45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脂圪凹店写生之一》68x45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脂圪凹店写生之二》68x45cm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门写生》46x68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写生之一》23x34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行写生之二》23x34cm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歙县阳产写生》 46x34cm 20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屏山仙人洞写生》 46x34cm 2023

(来源:安徽省书画院)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天伦,1970年生,安徽巢湖人,师从陈钰铭、梁占岩先生,现为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艺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五届全国中国画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