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熬夜已成打工人的常态,根据《2024世界睡眠报告》结果,全球失眠人数已超过20亿人,其中,中国人占到了3亿人之多。
国内睡眠问题人口基数庞大,对于助眠类产品的需求增高,催生了助眠类产品的商机,“睡眠经济”应运而生。上海证券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的规模高达4955.8亿元,预计2027年,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增长至6586.8亿元,而庞大的食品饮料市场则是撑起睡眠经济的重要主力之一。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布局睡眠经济,纷纷推出助眠新品,试图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01
助眠饮料盘点
乳业和饮料行业很早就开始布局助眠市场,按照时间线来盘点,仅2019年一年,就有不少乳企推出了各异的新品,剑指消费者的“助眠”需求。 三元在世界睡眠日推出了“极致晚安纯牛奶”、蒙牛推出了“晚上好”洋甘菊口味牛奶饮品,以及君乐宝也同时上新了200ml复合蛋白饮品“睡前一小时”。
图源:品牌
传统饮料行业也在次年推出了不少助眠新品,百事和可口可乐曾分别推出名为“Driftwell”和“尊选28睡醒颜”的助眠饮料;娃哈哈、汇源、养元六个核桃则分别推出白桃风味酸奶饮品“妙眠酸奶”、果力研究所“早点好眠”复合果汁饮料、卡慕宁核桃乳,正式进军睡眠市场。
图源:品牌
此后,光明乳业在2022年推出了具有“减压助眠”的功能性酸奶优格伴,伊利旗下伊利欣活品牌在2023年推出了首款助眠功效型成人奶粉——伊利欣活悠享膳底配方奶粉。
今年,也有一些品牌持续发力,开发出不少助眠新品。均瑶健康旗下的味动力品牌推出了GABA晚安饮新品,光明乳业发布新产品“舒睡奶”,农夫山泉全新推出的紫尖叫更是冲上热搜,被广大网友冠以“助眠神器”的称号。
图源:品牌
近日,元气森林也正式杀入助眠饮品赛道,推出对策美梦系列0糖营养素饮料,迎合“助眠”和“0糖”这两大年轻人的需求。
图源:品牌
02
助眠保健食品
大家都知道的助眠保健食品 ,莫过于脑白金。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打响了脑白金的名头,以褪黑素为主要成分的脑白金的全国销售额在2000年就达到了13亿元,并一直保持在保健品单品销售前几名的位置直到2014年。
只是如今,保健品市场早已不是脑白金的天下,助眠保健食品这一细分赛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根据魔镜洞 察数据,从品牌角度看,国货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与美国保健品品牌vitafusion牢牢占据着榜一和榜二的位置。 TOP3-10的品牌汰换频繁,海外品牌更具备优势,与此同时,以岭、九芝堂、同仁堂这类老牌中药企业也频繁交替进榜。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近几年,一些新品牌凭借“轻养生”的标签获得了出头的机会。以软糖剂型的助眠保健食品为例,过去,软糖类的助眠保健品主要以海外品牌为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成功逆袭。其中,成立于2020年的Buff X更是在去年下半年直接冲上榜单前列,一直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还是软糖剂型助眠保健品销售额非常高的品牌。
图源:品牌
随着“睡眠软糖”这类新兴助眠产品近年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除了BUFFX外,Vitafusion、自然之珍、爱丽丝、OLLY等多款品牌都推出了睡眠糖。
03
助眠食品原理
随着助眠食品的火热,它们的原料也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市场添加在助眠食品中的常见原料主要是γ-氨基丁酸(GABA)、L-茶氨酸、酸枣仁以及甘氨酸。
其中GABA是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降低神经的兴奋度。L-茶氨酸是存在于茶叶中的特有的非蛋白氨基酸,占茶叶中氨基酸总量的50%—60%,具有松弛神经紧张、促进睡眠的生理活性作用。
同时,因为近年来药食同源的理念很受年轻人欢迎,使得草本成分备受认可,酸枣仁、茯苓、桑葚、缬草、甘草、薰衣草等草本成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膳食食品的配方中。
据食品饮料绿皮书观察到,以上提到的大部分产品中确实添加了与助眠有关的成分,例如光明乳业的优加舒睡奶粉产品,该产品中添加了茶叶茶氨酸、酪蛋白酶解物以及N-乙酰神经氨酸等成分,蒙牛的晚上好洋甘菊口味的睡眠牛奶,在产品中添加天然的安神解压成分γ-氨基丁酸,以及促进神经放松的酸枣仁、茯苓粉等助眠类植物食材。
但是,是否能够起到帮助睡眠的实际效果,可能还需要看产品中具体含量是否达到了要求。
图源:品牌
以农夫山泉紫尖叫为例,虽然里面添加了≥3mg的茶氨酸成分,茶氨酸成分又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但想要达到理想的助眠效果需要几百毫克的用量,农夫山泉紫尖叫的含量较低,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结语
总体而言,从品牌角度来讲,越来越多白牌以及虚假助眠保健品的食品品牌的出现,导致行业内鱼龙混杂。在某电商平台宣传助眠的保健食品中,具有保健食品标志的占比仅为50.9%,食品的安全性存疑。而且许多产品在宣传中明显夸大功效,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30分钟速入眠”、“深睡6小时”。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实际使用后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对产品、品牌乃至整个品类失去信任。因此,品牌仍需瞄准产品质量与安全发力,构建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以维持长期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也需在选购助眠食品时仔细甄别,以免遭到不良商家的欺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