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社巴拉圭亚松森12月4日电(记者周永穗 朱雨博)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申报视频及脚本

 恭喜!春节申遗成功!(附申报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恭喜!春节申遗成功!(附申报视频)

视频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附:春节申遗视频脚本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实践。

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为了迎接新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在辞旧迎新这样的重要时刻,与家人团聚是中国人内心最热切的期盼。每当春节来临,身在异乡的人们,都会带着一年的收获,准备好给家人的礼物,踏上回家的旅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各家各户清洁美化环境,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人们祭祀灶王爷,礼敬天地,祈望家宅平安、生活美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为了欢庆新年,家家户户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喜气洋洋。腊月三十是“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每逢此时,全家团聚、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合家安乐,是中国家庭欢庆春节的美好情景。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同制作、分享年夜饭;围坐守岁、通宵达旦,迎接新年的到来。在福建永定土楼中,林姓同宗的16户人家,每家都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共享年夜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更岁交子,人们在爆竹声中,辞别旧岁,迎来新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初一,是传统新年的开始。人们着新衣、戴花胜、祭天地、拜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共庆佳节。人们逛庙会、闹社火、赏花灯,丰富的社区实践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欢度春节的春节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由此而来的“年味”,承载着中国人精神家园中的深刻记忆。该遗产项目,为中国人所共享。在全国各地,有广泛实践,直观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民众的创造力。社区的春节欢庆活动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民众参与度。舞龙,是庆祝新年的重要民俗活动。

中国广大民众,是该遗产项目的实践者。长辈组织家庭成员,在过年期间的家庭活动。社区组织、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负责组织操办欢庆活动。手工艺人负责年画、灯彩、窗花等年节用品的生产制作。在实践中,男女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儿童和青少年是重要参与者。该遗产项目的相关礼仪、习俗、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和备制年节用品的生活技能,以及节庆活动的乡土知识等,在家庭和社区内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有一定专业技能要求的相关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以师傅、师生传承的方式代代延续。该遗产项目,融入了正规教育体系,通过大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传授给儿童和青少年,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该遗产项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性别平等、粮食安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在过年丰富的实践中,人际关系得到调适,情感纽带得到加强。人们都会真切地体验到亲情、友情和乡情,促进了人际间的和谐交流。

该遗产项目,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的重要作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与期盼,激发着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不断赋予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注:脚本整理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

评审现场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庆祝春节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听他们怎么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来源:人民网)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 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应该说中国年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年”。他认为,“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项目申遗成功,是对文化传播的有效回应。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同年8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2024年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在此次申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节日研究保护仍然存在紧迫性。冯骥才先生曾撰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提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开始,可以说,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来源:光明网)

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表示,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经过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年,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精神向往与民族性情。”(来源:人民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认为,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给世界人民的体现,“从年前的腊八到正月十五的几十天里,大家喜气洋洋地过春节,体现了我们爱好和平、祥和的氛围,营造的价值观对我们当代世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春节和立春相近,春节符合自然伦理的价值、生态和谐的价值,对于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来源:人民网)

关于春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中国旅游报(编辑:宋雨秋、制图:刘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来源:环球网文旅

来源:新华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旅游报、环球网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