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医学与人文的交汇处

叙事医学应声而起

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

更是关怀患者的心灵

FOR LOVE

叙事医学】专栏旨在发掘那些鲜活而动人的瞬间,将冰冷的病例变得温暖而有温度。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每个患者背后的独特故事,通过倾听、关怀和共情,我们用理解与慰藉化解痛苦,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真诚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以爱之心叙述,温暖医患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一同踏上叙事医学的旅程,共同见证生命的奇迹,感受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人性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视角的

“有色眼镜”

至今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只依稀记得,他不过40岁,却早早被病痛折磨得面色惨白、步履踉跄,身型肥肿,身上还有着一股酸味,或许更像是一股臭味。老师带我去首诊时,我一眼就看出他是个肝硬化患者。在那个时刻,我脑中蹦出的唯一词汇是“惨”。

他在问诊中显得淡漠,言语简短,每句话都透着“看破生死”的意味,却又隐隐流露出一丝不甘。当下,我已经在心里贴上了他的“标签”——一个不幸者。

问诊结束,我们返回办公室开医嘱,他突然让护士单独叫老师去病房。回来后,老师强调病毒性肝炎的检测。我问:“他有乙肝吗?”老师点头补充:“可能还有丙肝。”

听完,比震惊还多了一份疑问。脱口而出:“他这么可怜啊?”老师沉默了一会,说道:“他是同性恋,最近刚换了性伴侣,而他明知道自己有乙肝……”

我承认,自己是从这时候开始对他带着“有色眼镜”的。明明只是短短十几分钟的接触,我便急切地给他贴上“出格者”的标签,忘记了身为医生应有的公正评价。我忽视了医学的底线——人文关怀,也忽略了他的身份:一个病人。

偏失的

侧重点

他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经济窘境让局面更加棘手。他低声告诉我们:“这次的4000块住院费是朋友借的,用完就再凑不出来了,我也没有家人。”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没工作吗?”大概是我探究的语气让他感到冒犯,他冷冷地回了一句:“别开多余的检查,我都不会做。”

“你确实感染了丙肝,这种病目前无法根治,后续的治疗费用也可能是个挑战。”老师坦率地向他说明病情。他沉默了一会儿,嘴唇颤动,却没有立刻回应。片刻后,他终于抬起头,带着一丝隐忍又夹杂愤怒的语气说道:“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老师叹了口气,试图安抚:“丙肝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但过程漫长,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我们会尽力在治疗方案上帮你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然而,这些话并没有让他感到释然。他低声喃喃道:“可这些,都不是我能控制的,那就先出院吧。”

出病房后,我忍不住问:“他才40岁,病情这么严重吗?”老师停下脚步,轻轻叹了口气:“他不仅有乙肝和丙肝,肝功能衰竭的迹象也很明显。按照他的情况,继续住院治疗可以暂时改善一些指标,但如果没有稳定的后续治疗,终究难以逆转。”

直到这,我都还没摘下“有色眼镜”,我不懂为什么有着传染病、病情这么重还不能洁身自好,我不明白为什么正直壮年、没有牵绊却连自己救命的钱也没有,我不明白太多事了。直到老师说:“他或许不该这样,但你有没有想过,疾病、贫穷、孤独,这些本就足够压垮一个人?我们作为医生,如果连一点理解和安慰都给不了,那还有谁能给他呢?”

老师的这句话比榔头还硬,敲得我心里一阵发颤!自责、愧疚!我才明白,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他的经历和经济窘迫上,而忽视了病情本身,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无助呼救。作为医生,我未曾真正倾听他的声音,未曾给予他足够的关怀。我,才是那个情感输出匮乏的人。

迟来的

思悟

回首这段经历,恍惚间明白,自己从未真正把自己当成一名医生,而更像一个冷眼旁观者!

我在乎他的过去、他的社会环境,甚至在乎那些与疾病无关的琐碎细节,却唯独忽略了他的病情与内心的苦痛。回忆起我们之间的对话,竟没有一句话能让他感到安心或慰藉。面对他,我只是公式化地写病历、开医嘱,像流水线上的一环,可他,本不只是公事。

后来,我常常反思:他的经历、选择或许复杂,但这些与我作为医生的职责无关。我唯一该在意的,是如何尽己所能去救治他,去理解他的苦难。可是,我却戴着偏见的“有色眼镜”。我时常设想,如果他遇到的不是我,而是一个更体贴、更有同理心的实习生,一定能理解他的难处,尽全力给予他帮助与鼓励。

带着这份有愧于心,我学会将“人文关怀”这四个字从书本中摘出来,切实地平衡医德与医术的重要性。不做压垮患者的稻草,而是成为精卫,填平患者内心的天坑地缝!

“人文关怀”不是书本上的空洞名词,而是医者的基本职责,它是贯穿诊疗过程中的温情一环。

欢迎转发点赞

文字 | 刘宇卿

编辑 | 陈沁沁

审核 | 彭秋香

预约电话:58214922 危重症转诊电话:582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