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走了,遗书写得真好。
好就好在潇洒和真诚,比她写的那些“罗曼蒂克故事”要“真实”得多。
我没有读过一本琼瑶的小说,但看过几眼琼瑶剧,大致知道其作品风格,基本上没有资格评价她的作品。
不过今天早晨看三联生活周刊的那篇,竟然有些不吐不快。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意是,琼瑶剧流行的年代,人们普遍追逐爱情,爱情被歌颂曾是天然的正义,如今人们生存的压力高涨,社会原子化,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链接的热情,爱情不再被相信,不再被追逐,被祛魅,被质疑,甚至被批判,琼瑶作品也因此遭到很多批评——比如无脑爱,没女权,三观不正,等等。总之,作者对时代如此变迁,对人们不再相信爱情,遗憾,怅惘。
然而,我倒是不觉得这种所谓的“时代变迁”有什么可以遗憾和怅惘的,反而觉得人们不再喜欢琼瑶挺好的。琼瑶时髦或过时,并不代表爱情被肯定或否定,而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
当我们解释一个问题的根源时,往往会有两种解释方法,一个是技术层面偏客观的解释,一个是感性层面偏主观的解释。前者可以量化,比较冰冷,后者难以量化,但容易打动人。但后者更容易陷入误区。
比如,如今小偷很少了。要解释它的原因,可以从“感性层面”解释为,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挣钱的渠道多了,很少人再愿意冒着风险去偷窃了;然而如果从“技术层面”分析,则可以解释为,如今摄像头多了,如今大家都不带现金了,导致偷窃风险更大收益更少。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后者更容易量化和证实。我喜欢后一种方式,也就是技术方式。
按照后一种方式来解释琼瑶小说琼瑶剧当年为何风靡,答案是,当她的作品在1980年代进入大陆时,人们所能消费的文化产品太少,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普遍处在文化消费的饥饿状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琼瑶作品相当于给一群饥饿的人群提供了一些馒头。馒头风靡,并不是因为馒头好吃或营养丰富,并不是因为人们特别喜欢吃馒头,而是人们还吃不到更多更丰富的食品。
就我所略知的琼瑶作品的风格,翻来覆去就是情情爱爱,要读懂它很容易。作品的主角,基本上不考虑工作、谋生和柴米油盐事业发展,这是不太能反映现实逻辑的。这样的作品并不会因为风靡而成为佳作,或许在专业人士看来,都算不上文学。琼瑶无论多么勤奋,都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如此说,当然不是否定琼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提供馒头并不低俗低端,把馒头做到畅销,那也是巨大的成功和成就。我只是想说,这些馒头的流行,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特别爱吃馒头,爱情小说风靡,并不代表那个年代的人更相信爱情和追逐爱情。
琼瑶的作品不太能反映现实逻辑,但它却又很好看,这其实是“童话”的套路。同样的,金庸的小说也是“童话”。两人的作品都是成人童话,前者女性读者多,后者男性读者多。金庸的小说我看过几本,很快就放弃了。当然不是说金庸的小说不好,而是我觉得它不太反映现实逻辑。不能反映现实逻辑,未必不是好作品,只是我不喜欢这类作品罢了。我还是喜欢余华、刘震云、陈忠实的《活着》、《一句顶一万句》、《白鹿原》这种类别的小说。
说回琼瑶甚至金庸的“过时”。从技术层面来讲,倒不是因为故事不太符合现实逻辑,而是因为现在信息已经过载了,小说作品太丰富了。如今读者可以阅读的内容太丰富了,读者群也高度细分了。一个作者的作品可以圈巨量读者,再也没有那么容易了。有人喜欢穿越的,有人喜欢科幻的,有人喜欢历史的,有人喜欢现实的,市面上,网络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琼瑶和金庸当然就风头难再了。
至于如今很多人批判琼瑶作品里的“三观不正”——什么姐妹竞争一男,父子竞争一女,小三被塑造成白莲花——当下年轻人这样批评琼瑶作品,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人比80年代的人“思想保守”了。从技术层面讲,这不过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有渠道“吐槽”,而且吐槽者可以在网上链接、聚集。80年代肯定也有不满琼瑶作品“三观”的人,但他们缺乏技术手段和空间来集中表达。
确实会有人怀念那所谓的“罗曼蒂克”的年代,我理解这种怀念,但我坚决不怀念,因为根本就不相信那时更罗曼蒂克。因为那是一个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稀缺和匮乏的年代。我不相信,那个年代的人会普遍地比如今的人,也就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更丰富的年代的人,更相信爱情或更罗曼蒂克。
贫贱夫妻百事哀,柴米油盐伤感情,身处匮乏之中,精神难以丰盈。
琼瑶作品的主角为何很少困扰于如何谋生物质如何挣钱如何生存?因为一碰到这些具体的问题,爱情的问题就得“靠边站”了。琼瑶“架空”物质,只关注“精神”,才方便展开故事。所以,琼瑶是聪明的作家。
童话很美好,但免不了“骗人”。
如今的读者不再“受骗”,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更加关注爱情的成本、代价、风险,并不是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罗曼蒂克了,也不代表现在的人更物质化了,而是因为大家对生活方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比如,三四十年前的城市里,一个30岁的女子大概率会结婚生娃,而现在一个30岁的女子大概率不结婚不生娃,并非因为前者比后者更相信爱情更渴望婚姻。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女子没有更多选择,经济上更不独立,更陷于熟人社会的压力。这还是“技术解释”。
总之,从技术层面看,罗曼蒂克的消亡是“莫须有”的,只是一种虚构,而琼瑶“过时”也不是坏事,琼瑶的作品被“批判”也不必大惊小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