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基因慧连续七年发布的《基因行业蓝皮书》()连载的第五篇,一览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应用和产业。2025年的《基因行业蓝皮书》启动中(首发中英双语版),欢迎企业/园区/学会合作及赞助联合发布。
(原文完稿于2024年7月,发布于2024年9月公开发布的《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2025)》,略有改动。仅作为研究参考,不作为临床诊疗用。)
一、市场需求
细胞和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是生物药前沿方向。CGT的本质是对于严重难治性的疾病,从表征追溯到基因或细胞,从源头修复受损基因或细胞来治疗疾病,具备精准治疗、长久受益的特点。2017年,首个CGT产品Kymriah获FDA批准;2024上半年,全球共3款细胞和基因疗法首次获批,近年来的技术及监管保持对CGT的积极态势。
国家发改委2023年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中,基因和细胞医疗与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等并列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重大科技攻关领域。同年,ChatGPT创始人Sam Altman斥资1.8亿美元投资细胞治疗企业Retro Biosciences。
二、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含义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美国FDA及我国NMPA把二者组合成细胞和基因治疗来监管(欧盟归类为先进治疗药物)。基因慧认为,细胞和基因治疗是基于治疗疾病或康复的目的,通过修复受损基因或细胞并整合到生命体中,来恢复组织或生物正常功能的一项生物技术。细胞和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免疫治疗、再生医学、创新药等概念紧密相关。
在细分的描述中,细胞和基因治疗包括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和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基因治疗。近年,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范围延展到癌症疫苗、干细胞和核酸药物,限于篇幅,这三类在本蓝皮书中不作阐述。
图: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分类
(来源/ FDA及NMPA,制图/基因慧)
还有一种描述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分类,即体外疗法和体内疗法。其中,体外疗法使用整合型载体,通过造血干细胞等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插入治疗性基因,侧重减小基因插入突变的风险;体内疗法则用非整合型载体,大多通过静脉注射,侧重减小过度免疫反应。
三、应用
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严重的遗传病/罕见病以及复发性、难治性的肿瘤。其中,基因治疗主要应用遗传病/罕见病,在我国,临床试验中的基因治疗适应症主要包括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脊髓性肌萎缩症、镰状细胞病、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黑矇眼科疾病等。 以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为例,传统治疗方案需要定期输血、长周期的治疗费用昂贵且容易产生副反应。
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基于珠蛋白链合成缺失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原理,首先从病人的外周血中提取造血干细胞,然后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的珠蛋白基因导入其中,使细胞恢复正常,再将改造后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给病人。
细胞治疗目前主要应用难治性、复发性血液肿瘤,代表疗法之一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疗法 (CAR-T),原理是向免疫T细胞导入修饰或改变的基因,使 T 细胞表达“定位导航装置”——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产生识别特定肿瘤细胞的能力,并结合 T 细胞自身的免疫效应来共同作用于肿瘤细胞。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首款治疗实体瘤的TCR-T细胞疗法Afamitresgene autoleucel有望在2024年获批,用于治疗滑膜肉瘤和粘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
(1) 批准的CGT临床试验
在CGT临床实验方面,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3年)》,2023年共登记81项CGT临床试验,较2022年增长76%,以国内临床试验为主(76 项,94%),适应症以抗肿瘤药物为主(42 项, 52%),试验分期以I期临床试验为主(33 项,41%),III期临床试验占比仅为 5%(4/81),罕见病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加(同比增长43%)。
根据CDE官网,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的包括诺华开展的SMA基因治疗,强生开展的RPGR致病性变异相关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等临床试验。
图:2023 年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适应症及试验分期(来源/CDE)
(2) 上市的CGT产品
在已批准上市的CGT产品方面。我国至今共批准了7种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上市,主要是针对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瘤的CAR-T疗法。基因治疗方面在2004年在全球率先探索批准了首批基因治疗产品,分别是基于腺病毒载体和溶瘤病毒的基因治疗,均针对于晚期鼻咽癌。
截止2024年4月26日,FDA共批准了37种细胞和基因治疗。在细胞治疗产品中,除了细胞制品和脐带血干细胞疗法,90%是针对淋巴瘤和骨髓瘤的CAR-T;在基因治疗产品中,基于慢病毒载体和AAV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各占1/3。值得关注的是,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在2023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图:我国NMPA批准的细胞和基因疗法
(信息来源/公开资料,制图/基因慧)
我国在CGT领域的监管起步较早,2020年至今加速优化监管框架。2003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2004年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获得SFDA的批准上市。
2020年开始,NMPA逐步发布非临床研究与评价、临床试验技术指导、产品临床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指导原则,特别专门发布免疫细胞治疗、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类体内基因治疗等技术以及罕见病、血友病等应用领域的指导文件。2024年6月,国家药监局评审中心(CDE)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期刊上发文,探索我国先进治疗药品的范围和分类,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有望划入先进治疗药品行列。
图:FDA批准的细胞和基因疗法
(信息来源/FDA官网,制图/基因慧)
四、技术
从原理上,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本质一样,即修复或替换受损细胞或基因,但因为行使功能的不同,在技术路线上有较大不同,以下分别简要阐述(限于篇幅,更多详情可以参考基因慧往期的蓝皮书以及定制咨询报告)。
细胞治疗的范围较广,从以上分类上包括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以及其他细胞制品(成纤维细胞、胰腺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在本CGT章节,我们主要讨论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治疗(例如CAR-T)以及PD-1基因敲除的自体T细胞制剂。
图:细胞治疗示意图
(来源/DOI: 10.1038/504S13a)
CAR-T的原理是提取病人的自体T细胞,将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修饰后加上嵌合-抗原受体并回输体内,精准识别攻击带有靶点抗原的肿瘤细胞,并引发免疫反应。CAR-T结合了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治疗技术,是非常典型的CGT技术。
自1989年起,CAR-T逐步演进:第一代只有T细胞刺激因子,没有共刺激因子;第二代只有单个共刺激因子;第三代有两个共刺激因子;第四代在到达肿瘤微环境后释放免疫调节剂(例如细胞因子)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攻击肿瘤。
基因治疗的本质是通过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来治疗疾病。具体路径包括两种:
(1)导入外源正常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异常基因引起的缺陷,即基于载体的基因治疗;
(2)直接修复异常基因,使其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即基于基因编辑的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和载体的详细介绍请见技术章节部分。
基因编辑技术和载体的详细介绍,请见《基因行业蓝皮书》的技术章节部分(后续连载)。
五、产业
细胞和基因治疗在产业层面的导向是生物医药研发,依赖政策支持、研发投入和供应链。二者往往独立研发,也有较高的业务关联度。
细胞治疗方面,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国外以辉瑞、礼来等传统巨头药企研发为主,通过临床注册上市,与医院合作的路径进行销售。保险公司参与支付,有分期付款模式以及按疗效付款等灵活的支付方式。
国内细胞治疗在发展早期,2021-2024年间批准上市的5款CAR-T产品,均来自于生物药企(包括复星凯特、药明巨诺、驯鹿生物/信达生物、合源生物、科济药业等),头部药企部分通过原研产品的技术引进。例如阿基仑赛注射液是复星凯特从美国Kite引进Yescarta®技术,并获授权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定价为120万元人民币/针,国外定价约250万元人民币/针。对照国内外购买力及定价,我国细胞治疗产品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及需求,包括原研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及规模效益等,需要商业保险等模式减轻患者的负担。截至成稿日,科济药业-B(HK.02171)、药明巨诺-B(HK.02126)的总市值分别为25.90亿港元、7.84亿港元。
基因治疗方面,涉及载体等生产,高度依赖外包。国外基因治疗的产品模式以头部药企的内部研发和并购为主,销售走医院渠道。国内目前没有新一代的基因治疗产品上市,大部分在近两年刚刚获批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商业模式目前以CDMO(合同研发及生产组织)为主。
国内基因治疗代表企业包括药明康德、金斯瑞生物科技、康龙化成、和元生物、百普赛斯、博腾股份等,提供 GMP质粒、AAV、慢病毒、腺病毒、溶瘤病毒等载体以及基因治疗的药物开发服务。其中,金斯瑞蓬勃生物在2021年获得高瓴资本1.5亿美元A轮融资,据公开信息报道投前估值约7.3亿美元,2024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启动占地面积2万余平米的抗体蛋白药&病毒商业化GMP生产中心。除了扩大基地,国际化布局也是我国基因治疗企业的特色。药明康德通过收购欧洲的OXGENE,成为在欧洲、美国、亚洲均有布局的全球性CGT CDMO公司。百普赛斯2024年在苏州启动GMP级别总面积1.7万余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在瑞士新设子公司Acro AG,扩大全球研发布局。
【致谢】
黄荷凤院士、卢光琇教授作序推荐。感谢星云基因、华大智造、赛福基因、鹍远生物对《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2025)》的大力支持,得以公开免费发布和传播。
《基因行业蓝皮书》由基因慧联合合作伙伴向公众免费、公开发布电子版及纸质版,均未对外销售或授权任何第三方销售。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5》启动合作
~首发中英双语版~
90%的头部基因机构曾参与合作
欢迎企业/园区/学会等联合发布
联系:lily@genonet.cn
基因慧蓝皮书系列发布情况举例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2025》
作序专家
黄荷凤院士
卢光琇教授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
作序专家
詹启敏院士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
作序专家
陈润生院士
《DNA存储蓝皮书》
作序专家
欧阳颀院士
元英进院士
杨焕明院士
樊春海院士
《2021基因行业蓝皮书》
作序专家
樊嘉院士等
《2021肿瘤基因及分子检测蓝皮书》
作序专家
樊嘉院士等
《2020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宁光院士、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副处长张振翼等
《2020基因大数据智能生产及行研报告》
作序专家
陈润生院士等
《2020单细胞行研报告》
作序专家
张泽民教授
《2019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青等
《2018-2019年中基因行业报告》
作序专家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青、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黄尚志教授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连载(一)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连载(二)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连载(三)
《基因行业蓝皮书2024》连载(四)
【声明】为了推动生命科技普惠和生物产业发展,基因慧秉持专业、赋能、中立的立场收集、分析及发布相关行业信息;但由于时效性及技术迭代特殊性,所刊登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不作为临床诊疗及投融资等决策依据。本文相关信息不代表基因慧的观点。基因慧平台刊登的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为“基因慧”商标拥有者及相关权利人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申请并注明来源。欢迎在基因慧平台合作推广先进的技术、产品及市场成果以及产业规划、行业咨询及市场调研。
▼ 关注 "基因慧"公众号,深入了解基因行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