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黄埔学生们经历过抗战对日作战的洗礼之后,逐渐取代保定系的老前辈们,成为国军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号称“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也是名将辈出。而在这些黄埔一期生里面,风头最劲的无疑就是担任过东北保安司令、东北和徐州剿总副总的:

“老蒋救火队长”——杜聿明

有意思的是,作为同样优秀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被称为“鹰犬将军”的宋希濂杜聿明的崛起路上都扮演着绿叶和背景板的角色,杜聿明三次担任关键的职务竞选上,都击败的都是宋希濂

那么国军内部的瑜亮之争,宋希濂在哪三次竞争中输给杜聿明,他和杜聿明究竟差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希濂和杜聿明

杜聿明三气宋希濂

两人之间关于职务的第一次交集,是在远征军副司令的人选上。

1942年1月底,老蒋应英美盟军之求,决定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帮助驻缅英军抵抗可能在结束新加坡作战后,入侵的日本南方军。

因为是第一次出国作战,且此战关系到国民政府在盟军中的地位和形象,所以老蒋对于带兵司令官的人选也是慎之又慎。

在司令官位置上老蒋选择了土木系二号人物罗卓英,而副司令则是一脸纠结,当时供老蒋选择主要为驻扎在云南的国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宋希濂,第二个则是率军在昆仑关里面重创日军第5师团的国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老蒋最终选择了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征军司令罗卓英

杜聿明入缅作战相继取得了同古大捷等多场战役的胜利,在英军慌忙逃离之际,为国军树立了正面的国际形象,也为我们获得美援物资奠定了战绩基础。

虽然杜聿明在撤退阶段兵败野人山,但老蒋对于第一次入缅作战所带来的效果是很满意的。

而这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资历才少将的杜聿明凭借这次出征作战,一跃成为老蒋这边的铁杆嫡系,同时还担任王牌第5集团军总司令,而宋希濂虽然在随后将日军击败在国门惠通桥,可始终不如杜聿明抢镜。

可能如果真的让宋希濂率军前往,凭借他的资历(1936年授予中将)可能在回国之后,升任战区副司令也是说不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惠通桥抵抗的日军的宋希濂

第二次两人出现竞争关系是在抗战结束后,在任命东北保安司令的角逐中,宋希濂再次败了下来。

当时东北保安司令有多抢手?

作为东北五省的的保安司令,其指挥的范围相当于一个战区,而且受他管辖的部队还是最精锐的驻印军(新1和新6军),以及部分全面换装美械的远征军部队(第13、52、60、71和93军),权柄之大,相当于战区副司令。

虽然在他之上有东北行营主任,但东北保安司令仍将是实际指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军抢占东北

而为了抢到东北这个香饽饽,国军内部各方势力也在风云涌动。

在老蒋的办公桌上摆了4个组合(东北行营主任+东北保安司令):

汤恩伯+何柱国、张治中+宋希濂、熊式辉+杜聿明、熊式辉+关麟征

而对比这4个组合,关麟征因为云南发表下限级讲话,处于舆论攻击之下,自然不能前往;‘汤恩伯与何柱国都是不善于治政的,也被淘汰。

让老蒋纠结的则是剩下的两个组合,最后的老蒋还是点了杜聿明的将,让他搭档熊式辉前往接收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军东北二人组,也被人称为二瘸组合

在东北的杜聿明第一年可是风光无限,坐拥7个美械军的他一度让东野很被动,甚至只能撤退到松花江流域,而杜聿明也凭借在东北初期的表现,一跃成为老蒋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作为失败者的宋希濂,只能去到苦寒的西北。

两人最后一次竞争,则是出现在关内的淮海战役前期,到底谁去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

其实这个一开始两人并非竞争关系,在1949年9月,原徐州剿总副总杜聿明因为东北战局紧张,被老蒋委派去担任东北剿总副总,统一指挥东北廖耀湘兵团和东进兵团,解救锦州地区的国军范汉杰部队。

这也导致了杜聿明离去好之后出现了职务空缺,当时老蒋本想让华中剿总副总的宋希濂来给刘峙打下手,共同指挥徐州80万国军。但随着东北国军败退太快,导致杜聿明只能在葫芦岛指挥剩余国军撤退。

于是在11月初,杜聿明在结束葫芦岛撤军之后,就赶回了徐州,而另一边的宋希濂还没上任就又被杜聿明给挤了回去

可以说,宋希濂在抗战中期之后,运气就不算太好,特别是这三次崛起的最佳时机,就遇上了来老蒋的大红人杜聿明,在竞争中处处被压一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宋希濂在国军内部一直活在杜聿明的阴影之下呢?

终究还好是人脉不行

可能很多人认为,之所以杜聿明能稳压宋希濂,主要还是在能力上。

但这一点,雨田君是不太认同。

杜聿明和宋希濂作为黄埔一期的代表,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在伯仲之间。

在抗战初期,杜聿明还没崛起的时候,宋希濂就在淞沪会战硬刚日军,到了1938年这一年他的表现就更加亮眼了,兰封会战虽然以国军耻辱性撤退收场(几十万大军困不住一个土肥原师团),但在参战的国军里面,宋希濂的71军绝对是能站着离开的,他们在兰封战役中一度冲入火车站内部,却孤立无援只能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奔赴兰封会战的71军

而到了武汉会战中,71军在富金山硬抗2个王牌师团(第10和16师团),此战以71军三个师几乎全军覆没,将日军牢牢卡在大别山北麓,如果不是胡长官的第1军脚底抹油跑路,武汉会战的歼敌会更多。

所以,说宋希濂能比不如杜聿明这纯属扯淡……

那么真正让宋希濂老是被杜聿明一直压制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人事关系,说白了就是——人脉。

为什么这么说。

在国军内部,宋希濂基本上属于那种无门无派的状态,早期虽然和胡宗南交情,但并非胡宗南嫡系,在西北和张治中合作,但两人并非派系关系。

当然如果非要将宋希濂归为一个派系的话,那就是——“黄埔自新派”

这个派系其实是老蒋为了恶心我军搞的一个小团体,这些人都在在大革命之后脱离我军的黄埔军人,老蒋觉得自己“宽宏大量”,使得这些黄埔学生只能表示“惭愧”自新,这些人后来形成了一个黄埔同学中新的小圈子,名曰“自新派”,其中几十名共产党员,和中共情断义绝。

这些人中就有宋希濂、覃异之等人。

但这些人只是被打上团体标签,并不意味这些人就是派系。

所以,宋希濂在国军内部的地位完全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当然没派系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出了事的话就没人保,竞争岗位也没人脉。

比如,在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中,宋希濂的 11集团军也被编入卫立煌的远征军中,当时他的主攻方向是龙陵,8月底,宋希濂在一次作战中被部下误导,导致在电话里面误以为收复龙陵,导致前去接受的新39师全军覆没。而卫立煌在此战过后,直接撸掉了他的集团军总司令职务。

而其实这背后主要还是远征军参谋长萧肃毅在背后使坏,两人曾经因为宋希濂制止萧私扣军饷而结仇。但虽然大家都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给宋希濂作证

这是为何?

还不是因为宋希濂无门无派,没啥关系网所导致。

再回到和杜聿明的三次竞争上看,也是体现两人人脉差距的竞争。

第一次竞争远征军司令。

当时杜聿明虽然是第5军军长,但是何应钦的嫡系,杜聿明背后站的是徐庭瑶和何应钦,在这个争脸的关键时刻,何应钦肯定要保杜聿明上去。而且当时在广西的地5军距离云南又近,自然要让给杜聿明去当副长官。

而在第二次竞争东北保安司令官的过程中。

人脉关系就更明显了,去东北的7个军都和杜聿明有沾亲带故的关系。

新6军不用说了,就是杜聿明除了第5军之外最亲信的部队,廖耀湘是杜聿明的学弟兼小迷弟,52军在脱离关麟征的掌控之后,赵公武和刘玉章这两个曾经杜聿明在25师的部下顺利掌权,滇军的卢汉、孙渡和杜聿明关系有很不错。而71军看似是宋希濂的起家部队,但军长陈明仁和宋希濂在共事的时候发生过矛盾,陈明仁未必听从宋希濂指挥。

让人第三次徐州剿总,更像是第2次翻版。徐州的国军虽然派系林立,但整体还是杜聿明最为知根知底,最王牌的地2兵团自然不用多说,就是以第5军为班底扩军而成,邱清泉、高吉人、熊笑三都是杜聿明的部下,7兵团黄百韬是杂牌出身,都不买两人的账,而孙元良、李延年和李弥等人自然都是以前何应钦派系出身,也是听从杜聿明指挥。

而且到了1948年,国军黄埔系将领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也就杜聿明。

在回过头来看,杜聿明国军内部的资源无论是何应钦和徐庭瑶给的,还是自己从第5军和东北培养的都要胜于 孤身一人的宋希濂,可老蒋在任命军事主官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协调上下级指挥等等。

从这一点上看,杜聿明比宋希濂在人脉和关系网上强不止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