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中央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会议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解放战争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要用5年时间取得全国的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达成这伟大的战略构想,中央制定了全军接下来的两步计划:

一.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攻占锦州,切断东北和华北的联系,在辽沈战场实现“关门打狗”。

二.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过长江,挺进江南,以机动作战吸引敌主力回防,缓解中原野战军压力。

林彪和粟裕接到命令后,都复电表示同意。粟裕还就渡江的时间和计划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建议,并主导制定了具体的过江方案,得到延安方面的肯定。在主席看来,两大野战军已经是箭在弦上,只待一击致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1948年4月,东野和华野又几乎同时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林彪、罗荣桓以入关作战,道路、补给都有困难为由,向中央提出暂不南下,先打长春的建议。而粟裕也汇报预计过江的3个纵队面临诸多困难,申请推迟。不久之后,粟裕更是突然变卦,向延安发电“斗胆直陈”认为华野不应过江,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反对过江的理由大概有几点:

一.远离后方,没有群众基础,后勤补给困难

二.没有重武器,难以攻坚,在江南敌心脏地带作战难度太大

三.部队机动作战减员预计较为严重,不如留在江北打大仗

四.对于中野,蒋介石不会“纵虎归山”,仍有可能将主力留在大别山一带,那华野过江的战略目的就无从实现。

林彪和粟裕向中央发出的这两份电报,观点比较相似。都是在实际的考察和战术制定中,认为原本确定的军事战略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之处,难以施行,或者有更好的方案可以代替。所以东野和华野都提议修改原有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对于这两大爱将的突然变卦和“抗命”有些无奈,感慨“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这场大戏难唱嘞。”不过对于林彪和粟裕,主席还是显示了充分的信任。他保留了东野南下的计划,同意林彪先打长春。

同时主席又让陈毅、粟裕都前往延安,要当面听听他们的意见。4月30日到5月7日,在城南庄会议上,中央讨论了“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并由粟裕汇报华野不过江,准备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歼灭战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在听完粟裕的汇报后,认为他的意见正确,并当即研究决定,同意华野暂不渡江,留在江北大量歼敌,而这也是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东野在攻打长春受阻后,林彪分析敌情变化和战场形势,认为延安“只有打下锦州,就拥有战场主动权”的指示是正确的,从而坚定了转向攻打锦州的决心。主席也是发电给林彪:之前我们有过不同意见,现在没有了,希望你们大胆放手和坚决的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取得大捷,离不开林彪和粟裕这两位天才指挥家的谋划和指挥。更离不开主席的统筹全局,和对两位爱将的信任和理解,让他们大胆地提意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战略构思,这才是伟人的气度。

对比淮海战场,杜聿明明知蒋介石让他去救黄维兵团的命令“不切实际”,却又不敢违抗军令,只能白白送上了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的结局。

解放战争,就是一个拳头,打败十根手指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