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但自然灾害也时常袭扰这块丰饶大地。
早在2004年,“云娜”台风登陆我省,了解到台风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保险抗灾理赔的情况后,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作出了“进一步扩展保险覆盖面,努力提高风险管控技术,积极发挥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的批示。随后,我省第一时间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启动农业保险改革探索。
20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农为本、稳步前行、由量到质,从试点政策向惠农举措转变,从局部试点向全域拓展转变,从基础保障向改革赋能转变。
目前,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地方特色农险险种数量128个、保费规模占比40%,均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开办的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已达128个。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农民群众得实惠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助力农户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农户通过参保,能够在灾后迅速得到补偿,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稳定农业生产,以避免发生“多年致富、一灾致贫”情况。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又以丘陵山地为主,台风、洪涝多发。因此,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2004年—2007年,以探索谋划、区域试点为主,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我省“三农”领域重要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项目高位推进。试点阶段,聚焦基础农产品,产品目录包括水稻、生猪、鸡、鸭等9种,每个地市各选一个区县开展试点,2007年时,试点区县就已扩展至32个。
2008年—2014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由试点转入常态化开展,各项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参保险种不断增加,参保规模逐步扩大,实现全省域覆盖。到2014年底,保费规模达到6.39亿元。
时至今日,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农户从1.3591万户增长到81.11万户;承保区域从11个县(市、区)增长到80个涉农县(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金额从4.66亿元增长到611.25亿元,年均增长31%。
由于我省农业自然灾害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和规律,部分灾害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也正因此,近年来,我省农业政策性保险作用从传统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转型,多措并举推进农业自然灾害靠前处置能力,有效推动风险减量。
仅今年“格美”台风,抢在台风登陆前帮助农户抢收早稻16.8万亩,减损金额就达5000余万元。
今年7月,“格美”台风来临时正值早稻收割季,在台风影响前,我省根据天气变化和早稻成熟情况,多方位落实机收减损关键措施,加快成熟早稻收获进度,累计抢收早稻16.8万亩,减损金额5000余万元,切实降低了农户经济损失。
同时,我省稳步推进保险理赔,针对台风、暴雨、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
20年来,农险理赔已累计向236.7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101.44亿元。
农业产业有保障
创新推出茶叶、杨梅等气象指数保险,单次茶叶冻害最大赔款超过2000万元。
安吉白茶、仙居杨梅、西湖龙井……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种多样,且各地特色产业不尽相同,这也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涉种类需要更广泛。
为此,多年来,我省陆续设立了安吉白茶、常山油茶等特色险种128个,地方特色保险由“一县一品”向“一县多品”全方位推进,且不断加强与“丽水山耕”“瓯越鲜丰”等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深度合作,配套定制农产品品质保险,赋能生态精品农业。
“此外,我省还创新推出杨梅采摘期降水、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解决了以往大量特色农产品不能保、不敢保的问题,成为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张‘金名片’。”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陈再时表示。
在创设特色产业险种外,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主要粮作物上亦是不遗余力。目前,我省主粮作物保险责任覆盖自然灾害与病草虫鼠害,基本做到有损即赔,并设立了水稻、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每亩最高保额分别达到1400元与1000元。
同时,制种保险、育秧保险等险种创新落地,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保险+管护服务”新模式,主粮全生命周期、全环节保险体系加快建立,为我省粮食产量八连增提供了坚实保障。
养殖业保险有效化解养殖户生产风险。淡水养鱼基本覆盖湖州等主产区并逐年增加。
而在养殖产业方面,我省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已扩至7个县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在25个县区推广,有效平抑生猪生产和市场波动风险。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已在全省所有地市推广实施,承保生猪920万头,覆盖率90%以上。
淡水养鱼保险覆盖率逐年增加。前不久,湖州南湖区首单“淡水鱼保险”落地。“该单保险为企业提供了近50万元的风险保障,个人只需缴纳30%的保费,剩余部分由政府承担。今后,养殖户若遇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意味着养殖户在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眼下,我省淡水养鱼保险已基本覆盖湖州等主产区所有养殖大户。不仅如此,我省还在探索试点“保险+物联网”的风险减量模式,定期开展苗种检疫、风险识别预警等服务,进一步化解渔业生产风险。
各方支持有力度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20年之路,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也离不开各部门、各机构的多方支持。
20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农险发展牵头主责,坚持“扩面、增品、提标”,从发展方向、政策制定、资金保障等方面持续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确保惠农政策有效落地。
共保体工作人员送农险防灾减灾知识到田间地头。
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绩效优先。选取共保体经营模式,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赢利共享、风险共担”,摆脱了以往“规模增加、亏损增加”的发展困境,较好解决了盈亏平衡问题,找到保险机构可持续的平衡点。
20年来,浙江按照“结余滚动、以丰补歉”原则,建立农业保险巨灾准备金制度,有效清除了保险经营的大灾系统性风险,并为国家农业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出台提供先行样板。
20年来,全省定期对各险种经营情况进行回溯调查,适时调整费率,实现动态平衡。比如水稻保险,受保险责任扩展、赔付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就曾有过3次费率调整,保证让利于农、支农惠农原则落到实处。
20年来,我省针对不同险种,按照“中央保基础、省级保主导、地方保特色”的定位,建立中央险种高补贴、省级险种中等补贴、地方特色险种适度补贴的保费补贴体系,有效满足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与特色优势农产品高效发展的多种保险需求,基本建立了财政分层次、多梯度支持的政策性农险补贴体系。
共保体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巡航测量田亩,成为承保和理赔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依据。
20年来,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自缴保费比例由55.85%降低至16.16%,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累计117.56亿元,撬动农业风险保额6201.61亿元,杠杆作用放大52.75倍,财政惠民的放大作用充分发挥。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的相关要求,浙江农业政策性保险也将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不断迭代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更多层次农险产品,发挥更大“保险+”成效,创新更多保险服务方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下一个征程。
(编辑:姚力丹)
文章转载自:浙江农业农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