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季,由时任总政主任兼干部部部长的罗荣桓牵头,对还在军中任职的将领进行了级别评定。从总部到军兵种、院校、大军区、二级军区、野战军,直至基层边海防部队的现役副排级以上干部,都被纳入了评级范围。以“德”、“才”、“资”为标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确定其相应等级。
由于参与评级的干部太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因此这项工作持续的时间很长,直到1954年的时候才对还在军中任职的干部完成了级别评定,这次定级也成了1955年大授衔的一个重要依据。1955年秋季,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主要依据除了52年定级之外,还要考虑到职务、资历、战功和山头平衡等因素。
因此在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授衔结果也可能会有不同。比如准兵团级的将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授中将。当时共有64名准兵团级将领,其中54人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贺炳炎则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也由此成为唯一的一名准兵团级上将。陈沂、袁也烈、段苏权和解方四人则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宋裕和、张致祥、周骏鸣、张凯和周文龙五人则没有参加55年大授衔。
当时被评为副兵团级的将领一共有45人,其中一人的军衔不太好评,他就是贺晋年。贺晋年是陕西安定县人,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了学堂。贺晋年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格外努力。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期间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之后他受组织上派遣,前往陕西和甘肃的军阀部队中做兵运工作。1932年的时候,贺晋年回到陕北,加入了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红军队伍,担任过支队政委和总指挥部参谋长。刘志丹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军事指挥才能十分出色,贺晋年在和他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指挥打仗方面的技巧,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陕北红军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当地军阀部队的恐慌,他们多次出动重兵前来围攻。贺晋年协助刘志丹在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和敌人周旋,最终以游击战和伏击战等方式将敌人打败,并成功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贺晋年也成为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贺晋年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担任过红军主力师的师长。
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陕北红军主力编入了八路军115师。贺晋年没能进入野战部队,而是留在了留守兵团担任警备团团长,主要负责剿匪和保卫黄河河防。后来他还担任过晋绥联防军旅长和三边军分区司令员等职,成为八路军中的高级将领。抗战胜利后,贺晋年跟随部队挺进东北,先是在地方上剿匪,不久后进入野战部队任职,担任过纵队司令和兵团副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贺晋年来到江西军区任职,担任副司令,当时他的陕西老乡高岗在东北军区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和贺晋年早期的经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参加革命初期他们都在军阀的部队中做过兵运工作,后来又一同在陕北红军中任职,都为陕北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过贡献。
建国后高岗在东北身兼多职,部队和地方上都有很重要的职务,急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的老乡贺晋年。1950年夏季,在高岗的提议下,贺晋年被调到东北军区任职。贺晋年上任后,高岗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同时还兼任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和装甲兵部队司令员等职。
在当时的东北军区,贺晋年是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后来高岗走错了路,贺晋年去探望他,没有和他划清界限,还对他说了一些安慰的话。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贺晋年的情况令评衔小组很为难。他的级别是副兵团级,可以授中将,也可以授上将。当时45名副兵团级将领当中,有19个人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贺晋年虽然在八路军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功稍显薄弱,但他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而陕北红军又在红军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山头平衡因素,贺晋年完全可以授上将。但最终他连中将也没有评上,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贺晋年知道是这受到了老乡高岗的连累。授衔结束后,他出任装甲兵副司令。2003年,贺晋年将军病逝,享年93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