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福利来啦
中国首个关注“父亲缺席”的课程
爸爸的育儿课
原价129元,限时秒杀价99元
共20节音频,15分钟/节,无限回听
有些事,必须交给爸爸做!
作者 | 胡慎之
关系心理学家
图片来自网络
在开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原来你的孩子跟你并没有血缘关系,你会怎么样?
这个有点狗血的问题,来源于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如父如子》。剧情是两个家庭的孩子都长到6岁的时候,忽然收到医院的道歉说,不好意思当年抱错了孩子。两个家庭都不知所措,到底该不该把亲生的孩子换回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到底怎样才算是“你的孩子”?更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算是一个父亲?
1
/“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
在电影里边,两位父亲的背景是大相径庭的:
良多谈吐举止高雅得体,在一流企业工作,开豪车住市中心,是让人羡慕的“富爸爸”。
斋木穿着普通,经营着一家破旧的电器行,爱占小便宜,为了小钱嗑老半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穷爸爸”。
这样的条件对比,看上去似乎胜负已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穷爸爸不如富爸爸,可富爸爸不如好爸爸。良多在社会上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在家里他是一名“失败”的父亲,而斋木则刚好相反。
良多的儿子参加小学入学面试的时候说,暑假跟爸爸去放风筝野营,但其实他根本没机会见到爸爸,这番话只是他上补习班的老师教的;
良多要求儿子必须每天坚持练琴,而斋木会和孩子在游乐场打成一片;
良多要求儿子无论什么事都要一个人独立完成,斋木则会帮孩子修好坏掉的玩具车;
斋木跟良多说:“陪孩子就是要花时间的。” 良多回答:“还有只有我才能做的工作在等我。” 斋木愣了下,说:“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父亲“缺席”不是指爸爸不在身边,而是“父性”缺失了。
一个合格的父亲,应该具备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的功能。
在传统意义上,爸爸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
供养:爸爸最基本的功能是赚钱养家,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这点在中国人心中,还是普遍认可的。
护佑:给孩子足够的保护,让孩子免于天灾人祸的侵扰。
而这两点,在现代社会,一定程度上被妈妈替代或者满足了。
但是爸爸在教育孩子上有几个作用是妈妈替代不了的,分别是:传道、胜利和规训。
传道:爸爸要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一个父亲立下遗嘱把几百亿的资产捐赠出去,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于尽情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尽力回馈社会”,这就是“传道”。
父亲往往更能影响孩子,给孩子的价值观以正面的影响。
胜利:孩子第一个榜样必须是父亲。
当一个男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男子汉,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获得父亲的认同,所以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要认同的第一个榜样必然是父亲。
如果父亲是强大的,孩子就会以此为榜样,做一个拥有男性气质的人。一旦父亲缺失,孩子找不到认同的对象,性格就会比较软弱。
同样的,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第一个男性形象。如果父亲在孩子心里是一个特别懦弱的人,在需要的时候没办法给到强大的支撑或保护,那在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女儿对未来配偶的选择,以及未来的婚姻状态。
规训:爸爸要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在规则之中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有序地竞争,孩子在这种意识中才能不断强大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严母慈父”,妈妈很多时候觉得即使自己对孩子很严格,但是在建立规则上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爸爸更容易给孩子建立较好的规则感。孩子规则感的建立意味着:孩子在社会上与人的相处更能遵循规律。
以上的这些良多没有全部做到,而斋木则基本上都具备了。
良多只负责了工作赚钱,却没有陪伴过家人,也没有保护好孩子,什么都事情都让儿子独自承担,定下的规则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已。
人生一直顺风顺水的良多,一直嫌弃儿子不够优秀,时刻关注着儿子的成绩,父子俩的关系只有要求与服从。而孩子总是一副隐忍的神情,明明不喜欢弹琴,为了得到父亲的一句赞许也坚持着弹下去,乖巧得让人心疼。
甚至当良多得知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果然如此。”
我听了觉得挺心酸的。
在良多眼里,似乎因为儿子的能力不如自己,并且跟自己也没有血缘关系,便不配当自己的孩子。
2
/刻意的不认同,也是一种认同/
可另一方面,良多自己似乎也没有把自己当做是父母的孩子。
在良多的记忆中,他父亲喜欢赌博喝酒一事无成,并且抛弃了母亲再娶。因此他从未承认过继母的身份,也不愿自己的人生有一丁点跟父亲相像。
然而事实上,他其实已经在无意识中和父亲认同了。换个角度说,他这么努力不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恰恰是认同的一种形式:刻意去成为父亲的“对立面”,也是一种认同。
他不仅认同了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并且还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他像父亲一样重视血缘,从未叫过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一声妈妈;
小时候他曾经被父亲逼着练琴,后来放弃了,而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也逼着孩子每天弹琴;
他像父亲一样重视能力,看到儿子在钢琴比赛上发挥糟糕,良多问道:“你不会不甘心吗?”这句话其实是良多的父亲曾经跟自己说的;
在儿子的身上,良多无意识地把当年的自己被父亲对待的方式又重演了一遍。他活成了自己父亲的样子,认为只有具备血缘和能力,才能承认是自己的孩子。
父亲跟良多说,血缘就是一切,即使分开了,你的儿子也会越来越像你,尽早把亲生儿子换回来吧。良多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极不情愿与父亲相像,却似乎逃不出这个“宿命”。
3
/你没必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电影中,两个家庭经过考虑还是决定交换孩子。斋木的儿子到了良多家里后,非常不适应,因为太想家,于是离家出走,回到斋木的家里。
良多得知后,忽然想起了小时候,他也曾经因为太思念母亲而离家出走,最后被父亲领回去。他在斋木的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
良多逐渐回想起,就如自己总是没空陪儿子放风筝一样,小时候他的父亲也没有陪过自己放风筝。然而斋木跟良多说:“你没必要成为跟你父亲一样的人,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一样的家庭。”
一次家庭聚会,良多的父亲跟他说血缘大于一切,临走的时候继母追出来跟他说,其实即使没有血缘,彼此共同生活也会有感情,夫妻关系就是如此,她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把良多养育成人。
在交换孩子之前,良多曾经想着儿子爱玩相机,就把相机送给儿子,但儿子不乐意,那时他不懂。直到后来有一天,良多偶然发现,原来相机里存满了儿子平日偷拍他的照片。
继母和儿子都跟良多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都同样爱着这个儿子这个父亲。良多逐渐了解到,原来有一些东西,比血缘更重要。
我想起一个纪录片,导演找了很多母亲和孩子,让他们互相打分。母亲给孩子打分有的98分有的80分,但当她们看到孩子的打分时都感动到不得了,因为孩子无一例外全部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满分。
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血缘,但他们懂得什么是亲情。
交换孩子前,良多告诉儿子:“到了叔叔阿姨家以后,你要叫他们爸爸妈妈,要乖,即使再寂寞孤独也不能回家,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个任务。”
在电影结尾,良多真诚地跟儿子道歉道:“我可能不是一个好爸爸,但这六年来我都是你的爸爸,任务结束了,我们回家吧。”
至此,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父与子。
我们总以为我们要教孩子些什么,但其实孩子也教会了我们很多。
良多终于懂得了怎么去成为一名父亲,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疗愈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很多时候,血缘只是一个起点,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
我认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给出的关于“血缘”和“感情”谁更重要的答案了吧。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课程福利】在这里
中国首个关注“父亲缺席”的课程
爸爸的育儿课
原价129元,限时秒杀价99元
共20节音频,15分钟/节,无限回听
有些事,必须交给爸爸做!
关注我 设星标
1、
2、
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