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小时候,看武侠剧总觉得那些盟主令、圣火令之类的牌子神乎其神,不就是块破木头吗?长大了才明白,那些牌子本身没啥威力,关键是“强者赋能”。而要说最经典的“赋能神器”,莫过于传国玉玺。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巩固皇权,特别制作了传国玉玺。别看这东西就是一块石头,但方圆四寸,钮交五龙,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象征“皇权天授”。秦始皇给它灌注了权力光环后,历代皇帝都视其为天命所归的信物。
01玉玺乱世:从秦始皇到三国乱局
其实在魏晋之前,大家还挺有“武德”的,没玉玺不敢称帝。可三国时期,刘备率先打破规则,凭借皇室宗亲身份称帝。孙权紧随其后,也自立为帝。到了司马家篡魏立晋后,玉玺彻底成了“谁抢到谁当皇帝”的象征。
结果西晋还没站稳脚跟,自己的兄弟们先闹了起来,内斗一通后,玉玺竟落入外族手中。311年,永嘉之乱中,洛阳城破,传国玉玺连同晋怀帝一起被匈奴刘家收入囊中。
匈奴刘家掌握玉玺后,却被石勒异军突起,抢走了大权和玉玺。再往后,冉闵屠羯,玉玺又成了他的战利品。当时的天下早已乱成一锅粥,很多人没玉玺也敢称帝,但要是有了它,那肯定更能提升“正统感”。因此,冉闵手里的玉玺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冉闵崩盘后,玉玺落在他的儿子冉智手里。可冉智的局势相当糟糕:邺城被围,粮尽人荒,城中甚至开始以人为食。冉魏残余势力明白,靠自己是撑不下去了,于是他们决定向东晋靠拢,并带着传国玉玺作为“投名状”。
冉魏派使者向东晋递交降表,同时向最近的东晋将领谢尚求救。
02东晋的北伐:扯淡与机会
东晋早有北伐计划,但当时的朝廷分裂成了“扯淡派”和“务实派”。“扯淡派”以殷浩为首,常年打压真正有能力的桓温。结果这次北伐也成了殷浩的政治秀,没打出多少实质成果。
而桓温则一直耐心等待,哪怕朝廷不给他机会,他也不断上书请求北伐。他深知,这场乱局中玉玺是关键,一旦拿到玉玺,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可能因之改变。
屡求北伐,诏书不听
桓温早就看透了朝廷那点花花肠子,知道他们扶持殷浩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他来对抗自己。他明白,朝廷不可能轻易让自己挂帅北伐,殷浩那水平,他也清楚得很。于是桓温决定,不如先让殷浩出丑,等这人把事情搞砸,自己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351年年底,桓温加大了施压的力度。他一边上奏请求北伐,一边直接率五万人顺江而下,驻扎在武昌。
这招明摆着是在给朝廷“下马威”。东晋朝廷对这种“武装请命”可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要知道,当年的王敦、苏峻就曾搞过类似的手段,把朝廷吓得够呛。
更何况桓温之前还有擅自灭蜀的前科,东晋高层顿时风声鹤唳,甚至连搅屎棍殷浩都想干脆辞职跑路。
东晋朝廷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直呼好家伙:你要是真怕桓温,就别总去招惹他,适可而止就行;你要是不怕他,那为什么人家一陈兵武昌,你们就吓得不行?平时正事一样都做不好,惹事倒是一把好手,真是服了。
一时间,朝廷乱成一锅粥,辅政的司马昱不得不站出来当和事佬,劝桓温赶紧撤军。
他语重心长地对桓温说:“您可是我们东晋的顶梁柱,是我们的守护神!您陈兵武昌的举动,容易让人误会啊。这不符合您一贯的光辉形象,还是撤了吧。”
桓温见目的已达到,立刻就坡下驴,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上书,表示自己确实有点冲动,不该这样。他的“歉意”让朝廷颇为满意,于是他果断率军返回荆州。
03殷浩的“摔跤式”北伐
在桓温退兵后,朝廷迫于压力,终于在352年二月,勉强启动了殷浩的北伐。然而,殷浩这一场北伐,从头到尾都透露着“灾难”的味道。
出征当天,殷浩可能是太激动,也可能是太紧张,居然直接从马上摔了下来!这场面,简直让人尴尬得脚趾抠地。
他从地上爬起来时,脸上写满了尴尬,仿佛在对将士们说:“兄弟们,别对我抱太大期待啊,我连马都坐不稳,你们还能指望我啥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