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长衡会战爆发之前,除薛岳外,几乎没有人同意这个仗要在长沙打。
第9战区参谋长赵子立的意见是,由于情报显示日军此来兵力异常雄厚,别说打到长沙了,就算是打到衡阳,其战力也未必使用到底限。
因此,赵子立的建议是,除留下相应的部队节节阻敌、侧击敌人以及断敌后勤补给线之外,应放弃在长沙与敌决战的计划,主力撤至衡阳,依托衡阳有利的城防工事,与敌决战。
其实,若不是守土有责,赵子立与敌决战的理想地点应该是在广西的桂柳地区。
可没办法,谁让他是第9战区参谋长呢?
如果把与敌决战的地点设在广西,那就意味着第9战区已经战败了,他这个战区参谋长是有责任的。
可后来,蒋氏还是支持了薛岳要在长沙城下与敌决战的计划。
一来,由于薛岳在长沙已经连续三次挫败日军,蒋氏对薛岳守住长沙抱有一定程度的信心。
二是,若弃守长沙、衡阳,退守桂柳,会在盟军心目中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既影响了国际观瞻,又影响接收美援。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长衡会战失利之后,本来坚持要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决战的白崇禧,竟然放弃了桂柳地区。
桂柳地区的陷落,意味着新桂系已经放弃了他们经营了几十年的广西地盘。
在地方实力派中,地盘和军权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只要有兵权,不怕没地盘儿。地盘儿丢了不要紧,以后抢回来就是了。可若是没有了兵权,拿什么去抢地盘儿呢?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白崇禧为何宁愿放弃新桂系经营了几十年的广西地盘儿,也要保住手中兵权的原因了。
当然,白崇禧的谋划并不仅仅如此。如果仅是如此的话,那岂不是亏了白崇禧“小诸葛”的绰号了吗?
那么,白崇禧有底气在广西与日军进行决战吗?换句话说,广西具备与日军进行决战的条件吗?
严格来说,广西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展开决战的条件的,而白崇禧之所以提出要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决战,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白崇禧寄希望于衡阳不会失守,他寄希望于守卫衡阳的第十军在援兵的配合下,能够阻敌于衡阳城下。
二是,衡阳失守后,他又依赖于横亘在衡阳与广西之间的3道防线。
三是,白崇禧判断,日军在侵占衡阳后,未必会沿着湘桂路进入广西,很有可能的是沿着粤汉线走湘东南进入粤北。
如此一来,在广西进行决战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
可事与愿违,白崇禧的3个判断全错了。
衡阳经过了47天的顽强抵抗,终于陷落了。
衡阳陷落的原因多多,但援兵的不作为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就以归王耀武集团军指挥的一个军长说的话为例,“若让方先觉守住了衡阳,那他岂不成了抗战英雄?”
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援兵们又岂能倾力救援衡阳?
衡阳与广西之间共设有3道防线,一是由王耀武集团军驻守的洪桥防线;二是零陵、冷水滩防线;三是以陈牧农第93军驻防的黄沙河、全州防线。
按照重庆方面的说法,这3条防线都能防守3个月以上。
如果说法成立,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能防守三个月,那仗岂不是要打到1945年的7月份?
可事实呢?让人眼镜碎了一地。
除在洪桥防线,王耀武指挥部队与日军打的有来有往之外,零陵、冷水滩防线,只守了3天。全州防线,则只守了一天。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留给白崇禧保卫广西的反应时间太少了。
那么,在衡阳遭到重创的日军,为何这么快就能卷土重来呢?
这就得要说日军完备的兵役制度了。
在衡阳城下,日军116师团和第68师团确实是损失惨重。
但在衡阳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快速给11军补充了近十万兵力。
补充的兵员虽然大多是一些歪瓜裂枣,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116师团和68师团的战斗力。
第3、13和58师团由于是在衡阳保卫战后期加入战场,损失并不大,因此他们成为了攻击这三道防线的主力。
攻击洪桥防线,是因为洪桥位于湘桂路的西侧,正好是日军南下进攻广西的侧翼,若不及时解除来自西侧的危险,如果日军南下,将会遭到王耀武集团军对侧翼的打击。
攻击零陵、冷水滩防线,日军其实并不是想沿着这条线路进攻广西。而是打下了零陵、冷水滩防线就可以解除来自宝庆、零陵机场的威胁。
可布防在这一线的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却判断错误。他认为日军攻击零陵是为了取道道县,然后从龙虎关进攻广西。
其实,这条线路根本不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因为要想进攻柳州和桂林,日军就需要动用重型装备,而取道道县走龙虎关进攻广西,这条线路根本不适合重型装备的通过。
只有位于湘桂路正面的全州,才是日军正面进攻的方向。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设防坚固的黄沙河和全州防线竟然在一天之内陷落。进攻的日军只有13师团的一个中队而已。
驻防全州的93军军长陈牧农在撤退前,炸毁了囤积在全州的所有物资,这让史迪威暴跳不已。
当然,陈牧农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蒋氏的授意下,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派人将陈牧农捉住,然后执行了严厉的军法。
日军进入广西后,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的重任就落在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身上。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张发奎此时手中掌握有多少兵力呢?
从部队的番号来看,兵力并不少。
有桂系的46军和31军、粤军的62军和64军、还有杨森的第20军以及丁治磐的第26军、罗奇的37军和甘丽初的第93军。
那么战斗力如何呢?
在桂系的部队中,排在头名和次名的是第7军和第48军。
可这两个战斗力比较强的军,此时都在第5战区,留在广西的第46军和31军属于二线部队,战斗力一般。而且,第46军还在增援衡阳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粤军的62军和64军堪称能征惯战,可62军在增援衡阳之战中损失过半。
至于杨森的第20军,在长衡会战中,损失相当惨烈。进入广西后,一个军的兵力只剩下一个团左右。
至于丁治磐的第26军,那是抗战中有名的“劳模”部队,虽然几乎打满了全场,可战绩微乎其微。平日里敲个边鼓还行,派不了大用场。
罗奇的第37军倒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部队。
可第60师此时被阻隔在湘桂路以东地区,此时掌握在罗奇手中的只有号称“赵子龙师”的独95师5000余众。
甘丽初的第93军是一支拥有半副美式装备的部队。可由于刚换了军长,甘丽初临时上任,对部队的掌握尚需时间。
日军占领全州后,开始修整,并在等待广东方向的第23军下辖的104师团、第22师团和位于雷州半岛的独混第23旅团到来。
日军的企图是,待到104师团、22师团和独混第23旅团到来后,然后兵分三路,同时对桂林和柳州发起攻击。
1944年9月中旬,日军第23军主力突然出现在桂平、平南、丹竹一线。
丹竹机场、梧州失守。
这个变化让张发奎始料未及。
因为按照作战的地境线,梧州以下归属余汉谋的第7战区指挥。
张发奎认为,该地区尚无敌情,不会有太大问题。
可日军恰好就是在第4和第7战区的结合部穿插而入,打了张发奎一个冷不防。
梧州失守后,日军独混第23旅团兵锋直指桂平,突然出现在郁江对岸。
结合敌情,张发奎判断,日军此来的目的是要从桂平、紫荆一线,经武宣、东乡,直捣柳州,形成对桂林、柳州的南北夹击之势。
此路日军兵力虽然不多,仅有一个独混旅团,但威胁甚大。
因此,张发奎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对桂平发起反击。
具体部署是,以罗奇的第37军和31军135师在平南、丹竹一线主动进攻,其目的在于牵制第23军在平南、丹竹一线集结,然后以第64军由贵县沿郁江左岸向桂平挺进,担任正面攻击的任务。
第46军由贵县渡江沿郁江右岸与64军夹江并行,然后会攻桂平。
张发奎的意图是,争取在5天时间内攻下桂平,将日军独混第23旅团全歼。然后向平南、丹竹攻击前进,切断日军第23军的退后。
不得不说,张发奎的部署是一个高招儿,并且获得了史迪威的赞同。
为了表示对张发奎计划的支持,史迪威答应派出50架飞机和一个榴炮团,协助张发奎对桂平发起攻击。
可没想到,之前还对该计划表示支持的白崇禧变卦了,他改变了作战计划,把第46重叠配置于第64军的后面,取消了两军夹江而下的方案。
他的理由是,如此部署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方向。
作为在北伐时期就和白崇禧打交道的张发奎来说,对修改后的方案洞若观火。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白崇禧害怕第46军在攻击桂平时受到损失。
可如此一来,本来应该集中6个师对桂平发起的攻击,就变成了64军3个师对桂平发起攻击。
果然,奋战9天未能拿下桂平。
当然,这其中也有突然天降大雨,使进攻延误了3天的原因。
就在张发奎指挥部队对桂平久攻不克的时候,本来应该起到阻挡、牵制日军第23军集结的135师防线被日军突破。日军兵锋直指柳州。
为了确保桂林、柳州,张发奎只能停止对桂平的攻击,开始收缩部队,准备保卫柳州。
那么,如果按照张发奎的原计划,是否能收复桂平呢?
日军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是这样总结桂平之战的:
经过9天的攻击作战,防守桂平的独混第23旅团6000余人已经伤亡过半,弹尽粮绝。
为了害怕中国部队知道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日军在夜间以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迷惑中国部队,以此来掩饰他们已经没有弾药的事实。
由于攻击的中国部队没有夹江攻击,日军的左翼不受威胁,这才使得他们得以缩小防御正面,集中力量来应付正面攻击,这也是日军能够在桂平坚持较长时间的原因。
若是两线夹击,独混第23旅团难逃被全歼的命运。
这本来是一次绝佳的翻盘的机会,可由于白崇禧害怕桂系部队受损,临时改变了作战部署,这才使得日军逃过了一劫。
至此,张发奎努力的在外线击破日军的计划已经全部破产,接下来只能依托桂林和柳州与日军决战了。
可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张发奎和白崇禧又产生了分歧。
图片来自网络
张发奎的计划是,由于日军进行的豫湘桂作战已历半年,虽然紧急补充了兵力和给养,但毕竟久战疲弊,第4战区若能依托桂林和柳州做长期防御的准备,日军在短期内攻克不了桂林和柳州后,大概率会撤兵。
白崇禧的意见是,依托城池与日军进行攻防战是一个笨办法。
上佳的办法是以一部兵力守城,主力撤离桂林和柳州,在外线与日军打运动战。
白崇禧的理由是,日军的运动战能力很差。自抗战爆发以来,虽然迭经大战,但蒋系部队还没有一个师在运动战中被日军歼灭。
因此,白崇禧提出,应把桂军的第46军和31军调离桂林,由从黄沙河防线撤回来的嫡系第93军负责桂林城防。
在张发奎看来,白崇禧的计划就是个笑话。
一是,日军不善于运动战,难道桂军的46军和31军就擅长运动战了吗?
二是,46军和31军虽然战斗力一般,但毕竟久在广西,对地理、民情等都非常熟悉,这种部队不用于防守桂林,而用刚从重庆调来不久的第93军防守桂林,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再说,蒋氏会同意吗?
果然,白崇禧的建议被蒋氏否决。
见一计不成,白崇禧再施一计。他向蒋氏提出,单纯由46军和31军防守桂林,兵力不足,急需再补充两个师的兵力。
可是当时,由于日军有沿着柳渝路进攻贵州趋势,蒋系部队主力都向贵州一带集结,蒋氏实在是无法抽兵增援广西,就拨给白崇禧两个师的装备。
而白崇禧呢?拿了两个师的装备,并没有组建部队,而是把这些装备藏到山洞内。
可惜,这批装备在桂林失陷后全部丢了。
此时的白崇禧感到后悔,他后悔的是,当初不应该提出要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决战。
现如今,日军来了,如果他拿出全部桂军主力与日军在桂林、柳州决战,即使把两个军的兵力全部打光,也未必会赢得桂柳会战的胜利。
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时所说,究竟是地盘儿重要,还是部队重要的问题。
若是在桂林和柳州,拼光了桂系仅剩的两个军,就算是赢得了桂柳会战,那广西他也守不住。
反之,如果能保住两个军的兵力,哪怕广西全丢了,将来他还可以把地盘抢回来。
但是,蒋氏的命令已下,白崇禧是不敢全部违背的。
于是,他就在桂林的排兵布阵上想办法。
1944年10月中旬,桂林城防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
31军的188师和46军的175师被抽调到外线作战,留守的是31军的131师和46军的170师,一共17000余人。
在这17000余人中,还有7000新兵。
很显然,白崇禧在既不敢违抗蒋氏死守桂林的命令,又不得不作出死守桂林的姿态时候,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由他的外甥海竞强担任师长的188师和由夏威的外甥甘成城任师长的175师抽调出去。
至此,所有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是白崇禧要放弃广西的前奏。
如果说仅有这一点,那还是过于看轻白崇禧了。
白崇禧之所以放弃广西,并不仅是大多数人所能看到的保留部队,以便于日后恢复广西地盘儿。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深的考量。
一是,借着日军之手把蒋氏派到桂系的财政、行政、特务系统全部驱离广西。
因为在抗战爆发后,李宗仁率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离开广西去抗战时,广西的权力出现了真空。而此时,蒋氏则顺势把其财政、行政和特务系统派进了广西,打破了自古以来广西水泼不进的局面。
而桂系呢?又囿于抗战的大义没法反对。
但是,这毕竟是根刺。
既然是刺,那就要拔出去。
其二,抗战胜利在即,战后“排坐坐、分果果”的时候,高高在上的椅子,桂系究竟能做上几个,取决于桂系手中能握有多少部队。
换句话说,桂系想要在抗战胜利后,取得相应的地位,并非是看他们在抗战之中获得了多少战功,而是看他手中握有多少军权。
这才是白崇禧为何宁愿放弃广西地盘儿也要死保兵权的主要原因。
至于留在广西防守桂林的那17000余人,则只能成为牺牲品了。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