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白崇禧虽然在国民党军中被称为“小诸葛”,但他的军事才能真正用对地方的仅有两次,一次是在大革命时期,另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也可能是受“小诸葛”这个名声拖累了吧,白崇禧在具体指挥作战方面却总是缺乏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遇事总是瞻前顾后,智谋有余,胆略不足,以至于在武汉会战中丧失了歼灭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大好战机。

如果白崇禧真的能够像薛岳在南浔线指挥那样敢于独断专行,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日军两支熊本部队(第6和第106师团)很有可能都会在武汉外围战中被歼灭。

徐州会战之后,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部退往大别山区。可就在此时,李宗仁脸颊的枪伤发作,以至于右脸红肿,右眼失明,根本无法履职。无奈之下,李宗仁只得离开部队到武汉治病。

要说李宗仁脸部的枪伤,这还有段故事。

那还是李宗仁当排长的时候。

在一次军阀混战的战斗中,作为排长的李宗仁在第一线作战。当敌军即将要攻入战壕的时候,李宗仁一跃而起,要发挥排长的先锋带头作用向敌军发起反冲锋。可当李宗仁冲出战壕的时候,却惊惧地发现,自己的士兵竟然没有一个人跟上,这下子李宗仁可傻眼了。

原来,这些士兵都是些老油条,他们从来就没想到、更没见过官长竟然能够带头冲锋,所以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好在李宗仁平时对这些士兵还算不错,这些士兵也没有继续坑自己的这位长官。他们见排长第一个冲了上去,在短暂的懵圈之后,也随即冲了上来。可就在李宗仁这一短暂停顿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李宗仁的右脸。

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李宗仁脸部的枪伤是好是坏。在抗战爆发后,李宗仁又率部连续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哪怕李宗仁在表面上再平静,但内心总是焦虑的。这不,刚到大别山,战事稍微放松,这个枪伤就再次找上门了。

可李宗仁一走,第5战区这个由50个师组成的重兵集团该由谁来统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宗仁 图片来自网络

白崇禧接班李宗仁

和基本上由中央军嫡系部队组成的第9战区不同,第5战区的部队几乎都是杂牌军。

要说这些杂牌军打仗那是真能打,像西北军和桂军无一不是抗日战场上的好汉,即便是装备极差的川军,也涌现过王铭章部死守滕县的壮举。

但是有一个问题,由于李宗仁也是杂牌军,所以他在指挥这些部队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有任何的偏见,这也是这些杂牌军能够出死力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是换了别的人来指挥第五战区,先不说指挥能力如何,单说是否对这些部队抱有偏见这一点就是大问题。如果换了中央军的某位大佬来指挥,这个重兵集团很有可能未战先乱。

而且,在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主力是以汤恩伯军团为核心,配属了大量的西北军、川军、滇军和鲁军,可是徐州会战突围后,战线已经南移到了大别山,这个地区是以桂军的李品仙兵团和廖磊兵团为主力,这些可都是桂系的主力部队,他们会乖乖的服从继任者的指挥?

为此,蒋介石很是动了一番心思。

在他看来,李宗仁虽然在历史上屡次反对自己,并且还有曾经把自己撵下台的经历。但不能否认的是,李宗仁确实是一员悍将,想要在国民党军内找出能够超过李宗仁的人,还真的不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按照沿袭下来的惯例,把桂系军队配置在湖北和安徽一带,就意味着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了桂系的地盘,如果贸然启用桂系之外的人来接李宗仁的班,不仅会引起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猜忌,还会引起桂系军队高层那些已经在湖北和安徽得到实际利益者们的不满。

为此,蒋介石决定,委派桂系第二人,时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去接李宗仁的班。

对于白崇禧的军事才能,蒋介石是放心的。但是对于白崇禧的政治操守,蒋介石又是不放心的。

国民党内部曾经有过评价,那就是李宗仁生性憨厚,说的话基本上都是真话;而白崇禧则生性狡诈,说过的话基本都是假话。但是,就是这么两位在个性上截然不同的人,却能紧密抱团,而且互相之间信任无比,这令蒋介石很是头疼。

由此,蒋介石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即李、白这两个人一个在中央,则另一个必须要在地方。就这样,在抗战爆发之后,白崇禧进了中央,成为了军委会副总参谋长,而李宗仁则留在了地方,先是担任第一预备军司令,后来又担任了第5战区司令长官。

由白崇禧来接替李宗仁,无论是在资历上,在能力上都毫无问题。可是,蒋介石却仅看到了白崇禧军事才能中多谋的一面,却忽视了其胆略不足的一面。

一位高级将领,尤其是方面大将,单有军事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这仅是作为方面大将的基本素质。和军事才能相比,作为方面大将,其在战役指挥上的果断和胆略其实是更为重要的。

但从军事谋略的角度来看,白崇禧确实不愧为“小诸葛”,但要从指挥的角度来看,白崇禧既有着谨小慎微的一面,又有着莽撞的一面,算不得有多优秀。在淞沪战役时,正是在白崇禧的强烈建议下,桂军主力第21集团军6万余人向日军发起了反冲击,意欲撕裂日军的防线。可惜,桂军勇则勇矣,但在日军坚船利炮和空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6万余人折损过半,9位出战旅长非死即伤,心疼的白崇禧好几天都没吃饭。这可是桂系军队的半副家底啊!

也可能淞沪会战的损失使白崇禧心有余悸吧,在接替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的时候,白崇禧就过于谨慎,以至于丧失了歼灭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大好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宗仁和白崇禧 图片来自网络

五战区的排兵布阵

1938年7月17日,白崇禧赶赴第5战区上任。由于白崇禧久在中枢机关,对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早就熟记于心,排兵布阵起来也得心应手。

白崇禧根据敌我态势,把第5战区的部队划分为三个防区:

其一、大别山北麓,由第3兵团司令官孙连仲负责。

其二、大别山南麓,由桂系主力第4兵团司令官李品仙负责。

其三、大别山东麓,由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负责。

这三个兵团的作战原则都是依托大别山和沼泽、河流的有利地形设置纵深阵地,阻敌前进。待到把日军引进预设阵地的时候,再予以歼灭。

白崇禧判断,日军主攻的方向应该放在南线,那就是从大别山的南麓进攻,为此,白崇禧把主力部队大多数都集中再大别山南麓。

白崇禧如此部署自有其道理,因为在1938年的6月,日军第6师团就开始沿着大别山南麓一线逐步攻击,在6月17日到8月2日之间,日军已经连克潜山、太湖、宿松、黄梅等地,前锋已经逼近广济。而此时的北线,就是大别山的北麓,日军尚未发动任何进攻。

而且,从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上来看,走大别山南麓路线最短,属于一条直线,而且侧翼就是长江,日军的海军舰队随时可以配合陆地作战。最重要的是,日军的后勤补给可以通过水路运输。

相对于大别山南麓通往武汉是一条直线,大别山北麓通往武汉的则是一条弓背线路,不仅线路远,而且沿途都是高山大龄,通过不易。

因此,白崇禧把日军的主攻方向判断为南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白崇禧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时正在攻击前进的仅有日军第6师团一个师团,而负责在北线攻击武汉的第2军还有4个师团正在合肥地区集结,究竟向南还是向北,动向不明。

后人在评价白崇禧排兵布阵的时候,都认为正是由于白崇禧把大部分主力放在南线,北线兵力不足,最终才酿成了北线防线不守,武汉陷落。

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因为按照最基本的军事常识来分析,日军第2军的4个师团跟在第6师团之后走南线攻击武汉是最有胜算的。既然有胜算,那又何必冒险费劲地走北线呢?

那为何日军第2军的4个师团最终没有选择走南线而是走北线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白崇禧在南线布置的兵力强大,而且抵抗顽强,使得日军不得己才改变了进军方向,把本来部署的南线攻击改为了北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日军的排兵布阵

徐州会战之后,日军对战果大失所望。

按照日军的设想,徐州会战即便不能够歼灭第5战区主力,最少也应给予第5战区以重创。可当随军指导作战的日军总参谋部那些高参们在核算战绩的时候却尴尬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师以上番号的中国军队被消灭,战果出乎意料的微乎其微。

既然中国军队主力并没有被消灭,那之前吹嘘的“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六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目标就没有实现,因此,日军决定再次发动进攻,必欲消灭中国军队而后快。不过,此次的战略目标却再也没有了之前所谓的“一举”的狂妄,而只是把占领武汉作为作战目标。

为此,日本华中派遣军决定兵分两路会攻武汉。北路军由日本第2军完成,南路军由第11军完成,为此,日军还特意从东北把冈村宁次调到第11军担任司令官,期待着这个老鬼子能够有超出前任的发挥。

可计划归计划,但日军在具体指定进攻路线的时候发现,大别山成为了他们逾越不过去的一道天堑。

按照日军华中派遣军的作战部署,会攻武汉的计划分为南北两个集团,江南归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江北集团归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亲王指挥,这样既可以做到南北呼应,并且也可以责任分明,利于指挥。

可是,由于大别山的存在,使得北线的日军被一分为二,虽然同在江北作战,但始终没有形成战斗合力。

为此,日军只得调整部署,把北线日军隔在大别山南麓的第6师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南线的冈村宁次。

从表面看来,这就相当于给南线的第11军加强了一个师团的兵力,冈村宁次也异常兴奋,因为在日军的作战序列中,第6师团可谓是最为精锐的师团之一。因此,在第6师团加入第11军的战斗序列后,冈村宁次又给第6师团加强了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独立迫击炮大队、一个高射炮大队、一个机关枪大队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类辅助性部队。同时,本来配属第11军作战的陆海空军500飞机,也有相当比例配属第6师团作战。可谓是下了血本。

第6师团得此加强后更是军容庞大,战力强悍。

可是,第6师团在得到了加强之后,战力是强大了,但是对于南线的第11军来说,战力却是减弱了。这也为日后第11军在南浔线的战事失利埋下了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冈村宁次 图片来自网络

白崇禧的应对之策

日军第6师团本身军力就很强大,又得到了冈村宁次的加强,更是骄横无比,在他们看来,以一个师团的兵力对付李品仙的第3兵团已经绰绰有余了。

因此,在1938年的6月,日军第6师团从合肥出发,一路上攻城拔寨,好不骄狂。

面对日军的强大战力,白崇禧心中不由得一阵酸楚,想起了淞沪会战时候的一些往事。

那时候,桂军第21集团军仅有一个山炮团,这还是在参战前由桂军各部东拼西凑凑出来的那种老旧不堪的破烂货。在淞沪战场上,面对日军强大炮火的轰击,这个炮兵团也尝试着还击,可是由于射程太短,根本无法对日军形成有效的打击,而且,这些山炮还异常沉重,桂军成天拖着这些毫无作用的火炮在战场上东奔西走,严重拖累了桂军的机动,气的第21集团军司令廖磊干脆把这个山炮团送回了广西老家。

而如今,面对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要是单纯面对面的硬抗,即便能够阻止日军的前进,那损失必定师极其惨重的。淞沪会战中桂军损失过半,尸山血海的情景再一次浮现在了白崇禧面前。

决不能再犯这个错误!

白崇禧在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之后,拿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那就是现在一线阵地做出一副硬顶的架势,待到日军一线部队感觉到强攻不下,二线部队增援上来的时候在果断撤出阵地,利用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优势节节抵抗,节节后退,待到了预设阵地之后再与敌决战。

白崇禧认为,日军虽然强大,但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其一、过于依赖公路和铁路。

日军的战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大的火力输出,而这些重武器对道路和后勤的依赖性更强,这也是日军行军作战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沿着公路线和铁路线进行的原因,只要是把日军拖入山区,那他们强大的火力就失去了原有的效力。而且,由于进入山区作战,道路崎岖,日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拉长,这样就会为中国军队在敌后发起破袭交通线的战术创造条件。

其二、日军侧背是软肋

日军正面的攻击异常猛烈,以中国军队此时的战力是无法抵抗的。但是日军的侧背却是个软肋,只要是中国军队放弃正面抵抗,改为从侧后方袭击日军,采用拖后腿,搂后腰的战术,尽一切可能迟滞日军的进攻,只要是时间稍长,日军的后勤补给断绝,自然就会为中国军队战胜日军创造机会。

果然,中国军队在正面的示弱使得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冲昏了头脑。在他看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节节抵抗是招架不住的体现,即便那些从正面撤退的中国军队进入了大山,他们也决计不敢再来妨碍自己的进军。

自1938年6月17日日军攻占潜山开始,一直到了8月2日,日军第6师团连续攻占了潜山、太湖、宿松和黄梅,可是到了黄梅之后,稻叶四郎终于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一是正面中国军队的抵抗越来越顽强,二是自己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对当面的中国军队发起强有力的攻击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第6师团的后勤补给线已经到了200公里之长,在这条补给线上,第6师团像打桩般的把近乎一半的兵力分布其中来保护这条补给线,稻叶四郎哪里还有充足的兵力发起进攻?

就是要打你的屁股,就是要打你的粮道,就是要让你的那些重武器变成摆设。

白崇禧的战术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第6师团撤退,白崇禧胆略不足,痛失歼敌良机

对于第6师团所处的窘境,白崇禧和冈村宁次几乎同时发现。

其实,早在7月26日,第6师团的窘境就已经被中国军队侦知,因此,中国统帅部发出命令:

第5战区以3到5个师的兵力,向潜山阵地迂回攻击,一举击破之,进迫安庆。

得到统帅部的命令后,白崇禧下令,李品仙部兵团的徐源泉部3个师的兵力从潜太公路南北两个方向实施攻击;第21集团军的第7军和第48军各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从大别山东麓各个隘口出击,截断太湖到宿松公路。战至8月下旬,从潜山到太湖,从太湖到宿松之间的公路已经被第五战区各部队阻断,日军驻守在各个兵站内的日军已呈被分割之势,日6师团的阵线已经开始动摇。

驻守在黄梅一线的日军第6师团主力在失去了后方兵站的支持后,境遇更是凄惨,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为此,稻叶四郎开始向冈村宁次求援。

见自己最为精锐的第6师团被中国军队打得如此之惨,冈村宁次急忙下令,第6师团在潜山、太湖和宿松一线的所有兵站全部放弃,兵力向黄梅和安庆一线集中,后勤补给由陆路运输改为水路运输。

不得不说,冈村宁次的变阵是明智之举。在国民党海军已经丧失殆尽的情况下,长江水面基本上都被日海军控制,即便中国军队有诸多的鱼雷队在敌后骚扰,也不会队日海军造成太大的干扰。而且,第6师团的后勤补给由陆路改为水路之后,第6师团的兵力就可以集结起来攻击武汉。

8月27日,日第6师团驻守在各兵站的守备队开始撤退,中国军队逐步地收复太湖、宿松等失地。

从表面上看,这是第5战区的一个胜利,毕竟挫败了日军第6师团进攻武汉的攻势。但要是从实质上来讲,第5战区丧失了一个全歼第6师团的绝好机会。

在1938年的8月2日开始,日军第6师团已经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在8月22日,驻守在合肥的日军第2军的4各师团已经开始由北线进攻;南线的第11军也已经陷入了由薛岳指挥的第1兵团的苦战,脱身不得。因此,在这种局面下,日军第6师团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一支弹尽粮绝的孤军。虽然说,第6师团仍可以从空中获得部分的补给,但对于几万人的部队来说,这就是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第6师团作战的需要。只要是白崇禧敢于拼力一搏,把第5战区南线部队全部压上去围歼第6师团,以第6师团当时的战力是根本抵挡不住的。就算是第6师团杀出了重围,那必定也是折损过半,元气大伤。

可是,白崇禧却仅是布置了部分兵力来围歼第6师团,以至于丧失了大好战机,最终未能竟全功,可谓是极大的遗憾。

那么,白崇禧究竟是如何想的呢?他为何没有派出重兵来围歼第6师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畏于淞沪战场桂军伤亡过半的惨剧,使得白崇禧在出击时过于谨慎。

其二、出于保护桂军实力的考虑。

在白崇禧看来,即便桂军最后全歼了日军第6师团,自身的损失也必定会很大,这在一向有枪就是草头王,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素的军阀眼中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种观念已经是深入骨髓了。如果因为此役丧失了桂军大部分主力部队,那就意味着桂系将要失去在湖北和安徽两省坐镇的本钱。

其三、害怕驻守在合肥的第2军4个师团加入到黄梅一线作战。

其四、害怕驻守在各兵站内的日军守备队趁着中国军队出击的时机渗透进大别山区。

其五、长江北岸本是第九战区的防区,他或许会认为这个跨区作战会引起陈诚的不满。

其六、统帅部派出3~5个师的兵力发起进攻的命令。

如果真的是因为以上这六个原因的话,那只能说白崇禧还真的是缺少大战略家的格局,缺乏全局观念。

要知道,在8月22日,日军第2军的4各师团已经开始由北线发动进攻,日军哪里还有部队会加入到黄梅一线?

要知道,日军各守备部队分散驻守在各个兵站,自身本就朝不保夕,哪里还有能力发起进攻?

要知道,统帅部下达的3~5个师的出击命令只是上级队下级的战略性指导,最终决定使用多少兵力,能够取得多大的战果都是由一线的指挥员来决定的,白崇禧难道就不敢临机处置,也像薛岳那样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此说,第五战区无论是白崇禧也好,还是在一线指挥的李品仙和廖磊都没有薛岳那种胆识,不然,在江北战场的潜太路之战,第五战区也很有可能会打出一个像南浔线战役歼灭日军第106师团的“万家岭”大捷出来。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日军第6师团这个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罄竹难书罪行的“魔鬼”师团就会被埋葬在大别山中,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这样一来,日本南九州地区派往中国作战的两支熊本部队都会折损在中国战场。对日军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笔者曾经在想,如果潜太路之战换成是李宗仁在指挥,那日军第6师团必定跑不了。

遗憾!

此役过后,白崇禧被召回,表面上看是李宗仁伤愈复出,但实质上看,是大家都认为,白崇禧还是在中枢做个参谋长比较好。这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清楚,那就是这个“小诸葛”虽然智谋有余,但是胆略确实不足。做个总部的参谋长,他完全胜任,而且有余,但是要做方面军的统帅,他还真的差了那么点意思。

白崇禧虽号称“小诸葛”,在国民党军中有着军事家的名头,但一辈子也没有指挥过一次完整的会战,他毕生都被摁在了参谋长这个职务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