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制造这两年升温太快了!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接着,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顶层设计下,各地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了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的各项规划。

这引发行业惊呼:合成生物产业不提1000亿目标,各地都“不好意思”出政策。

当然,打造一个地方优势产业绝对不是发发文件而已,它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落地和组织行动。

对于地方而言,产业扶持不能仅限于政策研究室,还包括园区规划、产业引导基金、孵化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科研院校等一系列“组合拳”。

随着地方入局生物制造的信心越来越浓厚,这场招商“比武大会”也越演越烈。

而规划的越细,要素越齐全,布局越前瞻的省份和城市,则对生物制造企业越有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8个省市出台政策

与生物和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合成生物时代,全国各省的竞争态势尚未完全形成,正是入局的时刻。

此前根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已有28个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合成生物/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内的24个省市区更是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出台了专项政策。

其中,2023年5月由深圳光明区发布的《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是点燃地方合成生物产业政策的第一枪。

随后,北京、上海、湖北、内蒙古、陕西、安徽等地都出台了有关合成生物的产业政策。

由于生物制造能广泛覆盖生物材料、生物医药、农业、食品、材料等多个赛道,各地正各地正在利用当地产业优势进行合成生物的差异化竞争。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氛围浓厚,选择以技术和创新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国际化的竞争力。

云南依靠优秀的菌种资源和发酵条件,努力布局酵母和发酵产业,黑龙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有大量的粮食资源,已经落地5万吨秸秆制乳酸。

背靠江南大学的无锡从合成生物高端仪器及核心装备制造出手,还格外关注科学抗衰与康养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金跑步进场

生物制造的爆发也吸引了众多资金入场,其中既包括市场化基金,产业基金和政府基金等。

但显然,国家队成为近年来生物制造的最大“买单者”。

10月底,华恒生物此次定增大动作的背后,也少不了地方政府的身影,9家特定对象中8家具有国资背景,分别来自安徽、湖北、广州、上海、厦门和长沙。

前不久,凯赛生物总募资募66亿元的定增终于落地,央企招商局集团通过持有凯赛生物第一大股东的上海曜勤49%股权,成为凯赛生物重要间接股东。

在一级市场,各地政府引导基金也在加速投向合成生物初创公司。据智药局监测,2024年获得过亿元融资的合成生物学公司,绝大多数都有国资的参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地国资委也在积极配合当地的产业发展,例如上海市国资委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市属国企支持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市属国企在上海南北地区(宝山区、金山区)积极投资布局。

除开各地政府的新兴产业引导资金背后,由于合成生物的快速发展,各省市还陆续成立了成生物专项投资基金,专门扶持合成生物初创企业。

打响第一枪的是河南,2022年4月,河南设立了中国首只专注于合成生物产业投资的专项基金——汇融格物基金,该基金由河南投资集团发起,总规模15亿美元。

汇融格物的帮助下,合成生物企业中源裕泽在郑州高新区落地,该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创办,也是个郑州市首个院士创业项目。

深圳市在今年4月也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引导资金,该基金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深创投联合出资,这是深圳首个专注于合成生物产业的私募基金,总规模15亿元。

今年6月,常州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正式落地,基金矩阵规模超20亿元,以股权直投方式助力合成生物产业方,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卷园区,卷平台

行业发展之初,合成生物初创企业由各地高新区、科技城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形成,对于产业园规划也刻不容缓。

近两年来,各地都规划起了合成生物/生物制造产业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山西、河南、常德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成生物产业园大多在2022—2023年规划,绝大多数仍在建设中,但它们未来将是承载生物制造产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园区内,各地也在“卷”配套服务,不仅是资金支持,还有项目支持等,帮助企业建设小试平台孵化基地、中试平台加速基地、量产平台基地、检验检测平台基地等。

在一系列产业园中,又尤其以深圳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经聚集117家合成生物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400多家生物制造企业中,近300家是初创企业。300多家企业40%进驻深圳,其中的80%落户光明区。

建设合成生物园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进优质企业入驻,这取决于各地的产业优势和创新氛围。

在规划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区中,基本都引进了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作为“链主”,或者知名科学团队入驻。

例如位于太原市的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规划用地高达1.7万亩,号称全国最大的合成生物产业园。

园区由山西综改示范区管委会凯赛生物共同打造,总投资规模800亿,目前已经规划24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和年产8万吨生物基长链二元酸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达千亿元以上。

常德合成生物产业园项目则主要依托贺福初合成生物学领域院士专家和利尔生物等优质合成生物领域企业,建成集研发、中试、生产为一体的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

而河南内乡县合成生物产业园,则源自当地上养猪龙头牧原集团,落地淀粉人工合成氨基酸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资源

合成生物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业的赛道,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各地搭建生物制造产业链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源头开始创新和转化。

由于我国学术起步较晚,生物制造的创新源头主要集中在北上津深等地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各地都在争夺优质的教授乃至院士项目。

某地政府基金管理者就曾表示:“中科院天工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华东理工、上海交大、江南大学等,全国合成生物相关的研究机构,我们几乎全部接触过。”

由此,各地逐渐形成了“创新平台+高校研究院+产业联盟”的方式,汇聚起政府、高校、产业、企业的多方力量,合力打造生物制造创新网络。

近年来,上海、深圳、北京、天津等地陆续建设合成生物创新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创新平台的本质是“科研和产业转化放在同一栋楼里”,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上的距离。

它们基本包括基础科学设置、技术研发平台、投资与孵化平台,承载着当地生物制造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与产业合作。

例如落地深圳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由国立科研机构联动央企、国企和龙头民营企业共同打造,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同时,各地也在加紧建设合成生物产业联盟,团结各方势力推动行业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共同助力生物制造的发展。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合成生物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其中2023年共注册8.29万家相关企业,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

由此可见,这股产业建设热潮将不亚于此前的新能源建设,对优质企业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而对于地方而言,产业生态的建立不仅是了解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区域竞争态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根据“深圳经验”,良好的产业发展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多个要素。

相信在“万物合成”新范式下,各地也能走出自己的生物制造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