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郑州市政府印发《郑州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年)》,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推进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等重点领域提出系列有力举措,打造国家一流体育产业强市,使体育产业成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到203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800亿元,成为郑州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郑州市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向上态势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低、覆盖领域广、产业链条长、需求弹性大等特点。近年来,郑州市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期。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发展载体逐日增多,重点企业不断涌现,体育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条日渐完善、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产业质量极大提升的发展格局,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郑州市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31.0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190.61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0%。其中体育制造业增加值52.7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131.93亿元,体育建筑业增加值5.98亿元。

体育产业载体逐日增多。郑州市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3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8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均发展成为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体育产业主体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年末,郑州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总数量达到7466家,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达到6.40万人。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主体支撑。

体育产业市场持续激活。2022年郑州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金额2748.59元,按照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82.80万人计算,郑州市体育消费总规模352.59亿元。体育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郑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十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飞速发展期,也是郑州市建设体育强市的关键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快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

进一步提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全龄、全时、全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业,重点推进体育中介咨询、体育法律服务、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创意营销、体育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体育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构建高水平赛事和活动体系。构建以绿色、低碳为风尚,国际国内大型品牌赛事、本土特色品牌赛事、新兴体育品牌赛事、群众性品牌赛事为驱动的高水平赛事体系。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龙湖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提升巩义市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和郑州高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惠济区黄河马拉松等系列自主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重点扶持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三大球等为主的高水平职业联赛、高校联赛、社区村镇联赛、大师赛、积分赛、邀请赛等赛事活动。打造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构建富有郑州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主题赛事活动+系列赛事活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打造国际体育精品赛事名城。

积极培育场馆服务业,以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原网球训练基地管理中心、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场馆空间更新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谋划导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分辨率等高新技术,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鼓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合理配置商业设施,推动体育场馆开展多元化经营服务,构建场馆服务产业链。推行经营性体育设施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场馆服务品牌。

做大做强体育会展业,充分利用郑州市在交通、会展方面的资源优势,鼓励会展经济与赛事活动、体育企业融合互动,形成“精品赛事+产业高峰论坛+专业体育展会”创新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申办、举办体育会展、体育峰会等系列活动,积极争取一批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知名体育展会论坛落户郑州,打造全国“体育+”展会承载地,扩大城市体育影响力。支持在郑标杆性展会增设体育板块,提升体育产业显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动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

进一步提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全龄、全时、全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业,重点推进体育中介咨询、体育法律服务、体育金融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创意营销、体育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体育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体培”产业,积极落实体教融合政策要求,以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项目技能为目标,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研学、体育技能培训等,发展体育培训产业。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定期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科普研学等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与社会体育赛事合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幼儿体育活动。依托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学校及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通过对旧厂房、仓库和老旧商业设施的改造、进驻综合商圈和特色商业街(步行街)等途径,丰富体育培训载体空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培训行业,培育各类运动项目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名人工作室等体育培训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以“内生外联”为准则,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强化体育产业发展主体支撑。

做好体育企业引优培强,积极嵌入中原科技城建设规划,围绕郑州“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加大引进国内外体育优势企业、品牌和项目,支持各类体育品牌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赛事运营、体育制造、数字体育等相关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推动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专业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市体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扶持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贯彻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举办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活动,搭建体育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理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以政府补贴、定向采购、银行贷款等方式,扶持体育领域“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支持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继续深耕体育领域,做优做强。加强“产学研”结合,重点提升郑州市本土高校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培育体育企业孵化平台和体育产业众创空间。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和行业领域发展需要,探索设立体育创业投资基金,服务企业在体育领域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体育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持续激发市场参与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郑州”建设为指引,以创新为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为目标,以体育产业智能化中心、体育智慧场馆、智能制造为载体,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体育智能制造业,发挥郑州市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积极引进体育智能制造和新兴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智能化产品。对接居家健身人群的消费需求,研发生产智能穿戴装备、智能跑步装备、智能骑行装备、智能健身镜等智能体育产品,加快体育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支持打造“智能健身器材+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场馆数字管理”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加大与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自贸区郑州片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规划对接,新建一批体育智造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体育制造向智能化、集聚化方向发展,打造体育智能制造创新集群。

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

积极嵌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丰富体育消费新供给、优化体育消费新生态,加快打造高质量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扩大体育消费人群基数,以郑州市庞大的常住人口和旅游人口基数为依托,培养群众体育消费的理念,提高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发体育金融消费产品,以赛事、活动、会展等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体育产品消费。持续拓展体育消费人群范围,健全体育产业互动机制,合作打造精品体育旅游赛事、线路和典型场景。

营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加快培育文旅体消费场景,在文创街区、旅游景区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以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等城市老城区为重点,打造体育消费引领中心,鼓励引进体育消费新业态和新热点。以商务集中区、商业综合体、贾鲁河、金水河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综合商圈和商业街(步行街)等为载体,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室内卡丁车馆、攀岩、体育主题乐园等潮流业态,大力发展周末、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依托郑州市城镇特色服务节点和城市社区健身圈,创新布局体育消费产品,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体育主题购物节、体育产业嘉年华、体育消费日等节庆和会议会展活动。支持山地户外运动与美食餐饮、农事体验、文创设计、亲子互动、民宿度假等业态叠加。支持将低空飞行营地、汽摩运动营地打造成为新消费生态功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