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总体是我军全胜,但有一些打胜了的仗到底怎么胜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比如兵力对比最悬殊的西北战场,彭总领导的西野部队起初只有2万多人,而胡宗南指挥的国军多达30万。
2万多人怎么能打得过30多万呢?就算指挥的再灵活,战斗精神再强,战争总归要落到硬实力上,毕竟胡宗南和西北二马30万人不是纸糊草扎的。
所以,2万人之外,必须有别的力量和因素在帮彭总。
一、实力相差最大的战场
首先我们看看敌我双方在西北的军事实力。
陕甘宁晋绥新青等省,国军共有43个旅(相当于其他战区的整编旅,与师级单位实力略同而稍弱),共32万人。其中5万余人驻守新疆,其余25万人都用来对付陕甘宁边区。
这25万人之中,胡宗南的精锐国军共20个旅,17万人,青宁二马12个旅约6.9万,晋陕绥边区邓宝珊2个旅1.2万人。
我军实力少的可怜。
不同于其他战略区相继成立正规化的野战军,中央在西北战场一直没有成立方面军的打算,中央机关所留部队基本上是抗战时期贺龙120师发展起来的,以警戒完备任务为主的部队。
1946年4月驻守陕甘宁的只有区区5个旅,警备1旅、警备3旅、教导旅、新4旅、新11旅,合计2.8万人。这就是1947年3月彭总手头的主要兵力。
敌我兵力对比约为9:1。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部队、东北民主联军、华东野战军都拥有二三十万正规军,每个战略区兵力虽然不如国民党军多,但也差不了太多,顶多两倍,足以周旋。
西北战场这个兵力对比简直太夸张了,一般将领估计直接吓破胆了。
为什么中央不考虑早建立西北野战军呢?大概原因有二:
一是西北地瘠民贫,陕甘宁边区又是苦中苦、穷中穷的地方,我们没有掌握相对富庶的关中平原和河西走廊地带,区区百余万人口支撑不起大军。
二是陕甘宁山岭纵横,大兵团作战不便展开,易守难攻,并非兵家必争之地,故而留几万守备部队即可。当年日本鬼子有意袭扰陕甘宁,经历几番挫折,再加上军事上的意义实在有限,即使拿下陕甘宁,中共指挥中枢可以继续向西北腹地躲避,以日军有限的兵力,打这里实在太不划算。
这种形势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突变,国民党军在西北拥有极大优势,尤其是46年全面进攻失败后,以重点进攻方式,投入重兵围攻陕甘宁边区,我中央机关的生存危机才凸显出来。
形势比人强,人再聪明也预料不到所有事情,或者说即使预料到,也有力不能及的时候,这是47年初陕甘宁危机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2.8万人,究竟怎样破局的呢?彭总指挥的当然好,西北野战军打得也相当顽强,包括后来晋绥军区部队不断补入西野,西野实力慢慢扩充到7万多人。但这仍然无法解释得通,少量兵力如何逆转胡宗南部队呢?
我们盘点一下西北我军打的胜仗,就能看出蹊跷了。
西北战场比较著名的战役有,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镇战役。青化砭战役全灭胡宗南的31旅,仅歼敌约2993人。羊马河战役全歼135旅,歼敌4700人。蟠龙镇战役歼灭167旅旅部、499团和陕西保安第3总队等部,歼敌6700余人。
虽说仗仗都是全歼,三仗俘虏了3个旅长。但总歼敌数字不过1.44万人,和其他野战军一战就能歼敌好几万,委实不能相比。西北国军如损一指,丝毫不影响其战斗力,怎么战局就急转直下,陷入极大被动了呢?
二、双线运筹
帮助彭德怀分担军事压力的,主要是陈赓兵团。
陈赓兵团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央一度要把陈赓调入陕北拯危救难,后来事到临头,毛主席又决定不让陈赓兵团进陕西,而是留在晋西南作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