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兄弟小时候,大哥一直是我和弟弟的偶像,因为他身上实在有太多的励志故事。
大哥只读了初中,虽然那年代也算不错了,但初中文化的人能走多远?而他硬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
初中毕业后,大哥在家里干了几年农活,刚满17岁就毅然参军入伍,也幸好是70年代,年龄不够的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入伍之后就被安排当了文书,第三年就被提干留在部队,后来又推荐上了军校。于是一路向上,在部队很多年,最终以副师级转业回到地方。
但他前进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于此,到了地方后,大哥更有如鱼得水的感觉。经过一些年的拼搏,最终以地级市一把手的身份退休。
像我们那样的偏远山村,大哥全凭自己的实力走到这一步,确实是令人预想不到的。
或许是在他这个榜样的激励下,身为二弟的我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不过和大哥所走的路不同,我是一门心思通过学习跳出农门的。
我是村上的第一个大学生,80年代的大学生还是有点含金量的,毕业后直接被省城的组织部门“抢”走,成了机关公务员。
经过一些年的磨炼,也是几经浮沉,我最终也出任了一届县长,算是正处级,之后到年龄就退了休。
但令我们全家,不管是大哥还是我,甚至还包括我们父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明明有我们这两个哥哥珠玉在前,可三弟却硬是成了一个“混不吝”。
三弟读书读书不行,做生意做生意亏本,倒是对乡下那些农活却很在行。
于是,他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一直在家陪着父母耕种着那几亩薄田。然后到了年龄,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一家子人虽然无法大富大贵,却也算衣食无忧。
我们三兄弟的情况大致就这样,几乎所有人看上去,老黄家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很有出息,给老黄家长了脸,老三却不求上进,有两个哥哥的好榜样都学不会。
一直以来,在大哥和我眼里,三弟确是弱势的一方。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经济上,我们都会主动帮衬一点提携一下,尽量让他别太累着。
也正是三兄弟的亲情不曾因身份地位的悬殊而变淡,几十年来,我们兄弟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
于是,当我办好了退休手续之后,三弟就在微信群里呼叫大哥和我,你俩都退休了,要不就回老家来住一段时间吧。
三弟的“召唤”,我和大哥自然不会拒绝。尤其是大哥,更是颇有点雀跃之感,于是约好日期,大家就麻利地准备起来。
两天之后上午,住在邻省的大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我便开车带着妻子和大哥一起出发,下午三点就到了老家。
好巧不巧的是,村里正在维修公路,我们的车子暂时只能停在村口的熟人家里,然后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不知道该怎么办。
幸好三弟有所准备,没多久他就带着两个侄子一起来了。两个晚辈一人一担箩筐,帮我们挑走了大部分东西,我们几个老的就只需要背个小袋子就行了。
一路往家走,沿途遇到几个年纪大的熟人,对我们来说,村里年轻的晚辈大部分都不认识了。
等我们稍微走过一点,隐隐听到那些在修路的乡亲们在聊我们,有不认识的晚辈问这几个人是谁,马上就有认识的给他们介绍。
依稀听到乡亲们在“点评”我们几个,大概就是,那三兄弟里,老大的官做得最大,但你们认为他最幸福吗?也未必。
有个叫波叔的老人叹息着在说:在我看来,老黄家还是老三最幸福。老大和老二虽然年轻时都做过官,表面上风光,家里也更宽裕,但也是“马屎皮溜光”。
你看他们老了退休了,还不就只有几个老家伙?倒是老三,你看一家三父子多好……
我们已经走出了一点距离,但那些话还是听在耳里。我心里当即就有点不自在,抬头看了看大哥,发现他的脸上更是难看。
弟弟肯定也听到了那些话,却故意扯开话题,指着远处刚收完晚稻的干田,说起我们小时候在田里收稻谷的情景,气氛这才稍微轻松了一些。
但我的内心,却真的被乡亲们的那番评价所扰动了……
说起来,我和大哥看上去表面风光无限,尤其是在职那些年,在外人眼里那确实是位高权重,但背后的辛酸谁能清楚?
就说大哥吧,在外人眼里,他是一个城市的一把手,在他的辖内确实也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可别人看不到的背后,也有外人无法体会的尴尬。
大哥的家庭并不和睦,大嫂——虽然大哥大嫂离婚多年了,但我一直叫她大嫂。大嫂的娘家是京城大户人家,和大哥是在部队认识并结婚的,婚后就生了一个儿子,原本应该是非常羡慕的家庭。
可大哥转业时,大嫂最想要留在京城,而大哥则想回老家,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就妥协了一把,既不在京城也不在我们老家,而是娶两地中间的邻省。
一开始两人倒也相安无事,但随着侄子慢慢长大,尤其是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最后出国留学就留在国外。
而大哥的职务也越来越提升,最后成了地市级一把手,陪伴大嫂的时间少了。大嫂的不满就开始堆积,最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干脆就离了婚,她去国外陪儿子去了。
可以说,大哥的事业是成功的,但家庭却是失败的。尤其是大嫂到了国外之后,不知道怎么和儿子说了些什么,侄子和他父亲的关系也慢慢淡漠起来。
于是,大哥就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尤其是退休之后这几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就像只“冷水鸟儿”一般。
而我,和大哥比起来,虽然职务没有他那么高,但家庭就要幸福多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