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名鼎鼎的山东蓝海集团因资不抵债、面临破产,还不上一家小额贷公司2000万元借款,将被重整,这堪为业界的巨大尴尬。
在这里,我要强调下,是山东蓝海集团,也就是山东蓝海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还有一个蓝海集团,是上海一家知名企业,与之并不相关。
山东蓝海集团破产在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安英,也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山东蓝海集团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营西城宾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壮大成为拥有80余家中高端酒店的知名酒店集团,巅峰时达到136家之多。
安英作为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从东营西城宾馆的副总经理起步,凭借出色的领导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逐步晋升为蓝海集团的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她所倡导和开启的特色企业文化,走向互联网,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大量粉丝,在抖音拥有1300多万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然而,任何辉煌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
从有关资料看,蓝海集团的迅速扩张,尤其是涉足房地产领域,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财务压力。特别是“蓝海馨园”二期项目的投资,成为了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该项目投入巨大,但销售惨淡,导致资金链断裂。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蓝海集团冒险之下,又遇到了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酒店行业入住率大幅下滑,资金链更是雪上加霜,而此时的酒店业正是加速转型发展分化的重要时期。
因此,蓝海整个一步没赶上,步步乱。
在这一困境中,其实安英并非无所作为。如果没有安英拼命塑造山东蓝海集团的知名度和软实力,恐怕还坚持不了这么久,说不定蓝海集团提前一两年早就破产重整了。
安英曾尝试通过直播展现蓝海集团的迎难而上、转危为机、向阳而生的前景,“挽救大厦之将倾”。她后来在直播中向公众解释公司的情况,并透露自己一直在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和整顿。
然而,积重难返,蓝海集团的财务状况已难以挽回。负债总额超过3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7%,这些数据无疑宣告了集团的破产命运。
蓝海集团破产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她。有人认为,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表,她应该积极出面解释公司困境,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沉默。
然而,这种指责或许过于片面。安英虽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但她并非公司的最终决策者。在集团面临困境时,她应该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事实上,安英在集团破产前暂停了自己的社交媒体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整顿与运营中,还试图通过转型来挽救集团的命运。只不过这些努力并未能改变蓝海集团破产的结局。
作为企业主要高管,把企业发展到如此境地,导致欠薪四起,不仅不利社会稳定,还让诸多员工生活受到影响,自然难咎自责。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蓝海集团破产背后的复杂因素。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需求萎缩、融资困难、房价下跌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蓝海集团涉足房地产领域无疑是一场冒险,应该讲是战略性失误。而疫情的冲击更是让酒店行业雪上加霜,蓝海集团作为依赖线下运营的企业,自然难以幸免。
对于安英个人而言,她在这场危机中也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2024年 9 月,安英曾一度复出,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消失一年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有眼疾需要治疗,以及集团面临转型的需要。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公司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作为企业家和公众人物,安英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如果是在一个体制内不需要考虑太多盈利,或者有财政拨款的单位,并且是一把手,以安英的这些行事作风和管理方式,除了讲话过于“诗情画意”和“过于铺陈”形而上一些,其他可能并未有不妥。
但是,安英错就错在,她处在了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完全市场化的酒店业,并且还不是企业一把手。以她的情怀才能和人文禀赋,以文化之经营,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试想,安英如果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手下有一个成熟老道、内敛务实的总裁,不盲目扩张,稳扎稳打经营,那么企业的命运可能绝不是今天这样悲切。
可以想象,作为副董事长,她不见得可以左右企业的实质性战略发展,更多可能是四处“灭火”,让员工和供应商为其情怀“买单”,这样自然不可持续。
不管怎样,透过山东蓝海集团的破产重整事件,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就是,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个人光环和网红营销,更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可持续战略发展和务实精进的经营,来不得半点虚功。
当然,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我们也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应该给予更多的创业者、企业家理解和支持,也期待重整后的山东蓝海集团,再次启航,向着蓝海商业梦想前行。
山东蓝海集团没落了,随之而去的,或将还有安英在短视频时代的传奇。但有一点,她即兴演讲的这种能力和水平还在,你还不得不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