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登基后在清剿阉党的过程中,有感于大明官场的奢靡贪腐、对平民的残酷压榨以及中兴的艰难。皇帝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并呼吁衮衮诸公尽心为大明效命。
注:“文官不爱钱”出自《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刚调入京师任户科给事中不到一年的韩一良为报君王知遇之恩,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于崇祯元年十一月上《劝廉惩贪疏》(文尾附录原文),大胆揭露遍及官场的买官卖官、以仪金为交的贪腐现象。
崇祯得此疏后大喜,盛赞“一良忠鲠”。不仅宣布要破格提拔他升任右佥都御史,还专门召集廷议,组织大学士、各部堂官以及科道言官谈论此疏。只是事与愿违,廷议不仅未能拿出一个反腐倡廉的方案,还折腾出了笑话。
廷议中内阁大学士刘鸿训对此疏并不在意,他认为韩一良未列实证,从头至尾都在泛泛而谈。而吏部尚书王永光则认为韩一良身为风宪官,有查实上报的义务。崇祯也点头称是,要求韩一良说明具体的贪腐事例以及相关人员姓名。
可能是不知道、可能是不敢说、也可能是不愿意说,反正韩一良含含糊糊、顾左右而言他。崇祯并没有过于逼迫韩一良,宣布散会并表示如因顾虑同僚颜面而不愿意当堂指证的话,可以密奏给他,“如不欲告讦人者,则令密奏”。
结果韩一良拖了五天,才上呈一封奏疏于御前,里面列举的都是已被查实下狱的阉党官员及贪腐事迹,如前吏部尚书周应秋、前兵部尚书阎鸣泰等等。这一下就激怒了年轻的崇祯,他再次召集廷议讨论韩一良的奏疏。
帝乃再召见一良、永光及廷臣,手前疏循环颂,音琅然,而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则掩卷而叹。问一良:“五百金谁之馈也?”一良卒无所指。固问,则对如前。帝欲一良指实,将有所惩创,一良卒以风闻谢,大不怿。谓大学士刘鸿训曰:“都御史可轻授耶!”叱一良前后矛盾,褫其官。
《明史·卷二五八》
这次崇祯就不再给韩一良留一点情面,他拿着《劝廉惩贪疏》直接质问韩一良,你在奏疏里说推辞过“五百金”,这些钱是谁送的?韩一良又开始顾左右而言它,在崇祯的连续逼问下,他仍然不报姓名,称自己奏疏里早已说明都是“风闻”。崇祯气得大骂他前后矛盾,下令将韩一良革职并逐回老家。
不少朋友觉得韩一良是在玩政治投机,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多少有点冤枉韩一良,因为他真正上报的不是具体的贪腐行为。
皇上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 … 诸臣言蟲民者俱归咎守令之不廉,俸薪几何,上司票取,不曰无碍官银,则曰未按抵赎 … 此金非天降,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他说的是比贪腐更严重的问题,大明的官场已经从根上烂掉了,一切都在围着钱转。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官员就不得不贪,不然就进不了官场,也在官场呆不下去。
别说韩一良没有报出名字,他就算报出几个又能如何,一样解决不了问题。别急着否认,想想崇祯清剿阉党的过程中,在事实上革职、斩杀了多少贪官污吏?但崇祯一朝的官场腐败又有什么大变化么?
权力是自上而下分配的,监督管理也是自上而下来执行的。所以当上不正时,下面除了跟着“歪”还能如何呢?有些朋友可能又要说,只要狠心效法太祖朱元璋就能如何如何。其实明末换上朱元璋也一样解决不了贪腐,因为在洪武朝他就没能解决。
洪武朝时太祖不仅给官员定下极为寒酸的俸禄,也用屠杀来震慑官员的贪腐,但底层百姓依然要面对残酷剥削。
因为士绅官员中的绝大多数愿意臣服皇权并为朝廷效力,不是“忧君忧国”而是和皇帝共分“天下”这块大蛋糕而已。所以无论太祖杀多少官员,给予官绅的特权地位不会变、税赋减免不会变。而这些赐予“非天降,非地出”,最终还是得由平头百姓来承担。
另外,就算太祖震慑住了官员们的贪腐,他能震慑龙子龙孙和皇亲国戚们骄奢贪腐么?
秦王朱樉、代王朱桂、伊王朱㰘等人多年如一日地残虐藩国军民,哪一个又是靠着王俸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朱元璋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洪武三十年,太祖敕令兵部严格边境管理,“尚恐边卫将士巡防不严,私茶出境。尔兵部备传朕意,谕边守者知之”。是皇朝平民和官绅无视朝廷律令和太祖的大刀,侵吞朝廷专属的茶马贸易利益么?
后面的“欧阳伦案”说明,只有皇亲国戚们才能在太祖的高压下,肆无忌惮地掠夺朝廷之财。需知洪武朝宗室皇亲也就百十人,而崇祯朝这个数字怕已扩充千倍都不止了。所以太祖既便复生,他又能怎么管?
其实包括明朝在内所有皇朝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抑制和拖延,待到积重难返后被推倒重来。就如同规则既定的游戏,无论选手水平如何、过程是否精彩,最终都会走到残局并结束。
事实上洪武之后直到崇祯朝,涉皇族、皇亲的贪腐案被处理的也就嘉靖朝张鹤龄和张延龄兄弟二人,而处理这哥俩的真正原因还是世宗要打压他们的姐姐孝康敬皇后张氏(明孝宗皇后)。
至于贯穿明朝的皇族皇亲侵占军屯民田,明朝历任皇帝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搞得太凶也就是下旨要求退还。只要没有惹到皇帝痛处(如忤逆、谋反)等风头过了,该吞的还不是照样吞?
明神宗因为花钱厉害,所以在捞钱上也不遗余力。他不仅广派矿税使至全国各地搜刮,甚至直接向官员们索要“进奉”。上行下效,官员们能不贪么?
崇祯知道这些么?笔者个人觉得他应该很清楚,所以他才逼韩一良说出几个具体人名。因为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杀鸡儆猴吓唬一下、聊以自慰了。
附录:《劝廉惩贪疏》
皇上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一语。然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又何官非爱钱之人。皇上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
臣所见闻,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阙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阙,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而吏部之始进可知也。至科道亦半以此得之,馆选亦然,臣之风闻此。
臣起县官,今居言路。以官言之,则县官行贿之首,而给事中贿之魁。诸臣言蟲民者俱归咎守令之不廉,俸薪几何,上司票取,不曰无碍官银,则曰未按抵赎。冲涂过客,动有书议,多则十金以上,少则十金以下,欲结心知,不在此例,岁送不知几许,至巡按荐谢每百金,旁荐五十金,其例也,近且浮于例。遇考满朝觐,或费至三四十金,夫此金非天降,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科道人号为开市,臣两月内辞书五百余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乞大为惩创。
《国榷·卷九十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