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依旧通过新华社最近的系列文章来管中窥豹。

第一篇我聊过,题目是《经济增速怎么看》,要速度又不唯速度。

第二篇是《内需提振怎么看》,10月份数据显示消费正在向上恢复,提振内需,必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第三篇是《企业经营压力挑战怎么看》,卷不可怕,向创新要出路,向转型要空间。

第四篇是《12万亿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6+4+2三支箭意义非凡,中央财政还有比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第五篇是《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

第五篇是《房地产走势怎么看》,近期地产回暖,要继续激活需求,房地产也要高质量发展。

今年会议的整体方向就差不多清楚了,定调上跟23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一方面“稳中向好”,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具体的措施也还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提升到历史新高的3.8%附近,货币政策打辅助,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如果货币政策的基调从稳健改成适度宽松,那可能就值得重点关注,对债市会非常友好。

地方财政不会有大变化,在化解隐性债务的未来几年,地方政府都需要控制债务规模,过紧日子。

地产政策方面,可能表述是把今年没做好的工作提一提,比如收储、城中村改造、保交房等,这些是过去几年提出来对冲地产下滑的政策,但是进展很一般。

消费方面,估计是继续发行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的以旧换新,规模跟去年差不多。另外有可能有一些生育补贴。

外贸方面,因为贸易摩擦的预期,这块可能会有新的表述,但是外贸方面可供调整的余地不大,高新技术出口占比提升是慢工细活。

其他的改善民生、城乡融合、“三农”等,就跟投资没太大关系了。

以上是关于内容方面的前瞻,同时在读会议公告时,我们也得多长几个心眼。

1、会议的预判仅仅作为参考,经常会有较大偏差。

比如22年整体定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因为疫情放开后预期是猛do一把,但是23年二季度经济数据扭转直下。

23年的定调是“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大家可以翻一下去年各大卖方和财经媒体的解读,把这个先立后破都解释烂了,24年的各种政策比23年都强,但还是没预料到地产下滑会带来这么大的冲击力。

与此有一组有趣的对应,会议通稿里22年的来年任务前两位分别是“扩大国内需求”,以及“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23年则反过来了,“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排第一,“扩大内需”排第二。

按理说22年底疫情复苏,消费内生性扩张,那23应该把现代化产业体系排靠前,结果23年底内需颓势尽显,那23年底就应该把扩大内需拍第一,高质量发展先缓一缓。

2、对炒股而言,会议里最有用的可能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章节里,会有一些新名词提出来。

22年提出的则是“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3年提出的是“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应A股在23年炒了一年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24年低空经济是最大的题材。

3、会议对来年股市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20年底主要强调高质量发展,结果21年对股市影响最大的变量是通胀,大宗商品涨疯。

21年底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22年对股市影响最大的是美联储的暴力加息(对应年初下跌),以及国内的疫情防控政策(对应年末上涨)。

22年底强调“稳字当头”,但23年对股市影响最大的分别是AI的横空出世,以及下半年国内经济的超预期下滑。

23年底强调“以进促稳”,但23年对股市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内生性资金结构,年初一波小盘股股灾打爆多头,9月份情绪压到极值一波共振打爆空头,中间穿插利率不断下降带来高股息的牛市。

总结一句话,如果会议没有超预期的字眼,那就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大概率也不会是全年主题,因为真正超预期的核心变量,不会这么广而告之。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