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云南了,连开两天车一路从长沙自驾到昆明,有一种从冬天重返秋天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来云南,天气和温度都刚刚好,天很蓝、云很低、风很暖。
听我劝,来云南尽量选择自驾游,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随时开窗赏景的地方。
这次计划以昆明为起点,然后到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过程中还会路过一些其他城市和景点。
没有特别的计划,随遇而安。
我也会在接下来一些文章最后的「安可时刻」跟你们分享这次长途自驾游的攻略和经验分享。
今天跟你们聊一个关于微信的话题。
微信团队的同学跟我说,他们调整后的语音朗读模型已经发布到线上版本中了,于是我又反复听了很多篇自己的文章。
如果现在打分,我觉得九成以上已经趋近于我的声音了。
这里说的声音,主要是指发音、语气、语调。如果不刻意细听,我觉得一般人可能分不出来我和 AI 声音谁是谁。
上次我体验后写了一篇文章,微信团队的同学很快就进行了迭代,还单独发了几段我的声音切片给我,比最初的效果要好不少。
现在这个经过优化的模型已经是线上版本了,你们可以直接点击标题下方那个蓝色的耳机听到我的声音。
对比一下,看是不是和上次有了不小的提升?
尤其是听过我真人说话的同学,你们也可以对比下,看这次的表现怎么样?
很多人说微信的产品迭代慢,但有时候他们也挺快的。
只不过,有些迭代是不可见的,是微观层面的,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
我让几个熟悉的朋友听了下这次调整后的 AI 声音,他们大多数觉得跟我真人声音非常接近,但也有一些破绽。
比如,AI 朗读的速度有时候忽慢忽快,慢的时候像个机器人,快的时候又很拟人化。
还有,AI 在一些特定字符的朗读方式上并不贴合实际。
比如,我在文章里留过我的个人微信号是 tangren0517,结果 AI 版的唐韧读成了「探戈润0517」。
我很确信,英文单词里没有 tangren 这个单词,所以发音成英文读法显然不是很合理。
至少,也可以按照拼音读法发音。
除此之外,目前我还没有发现什么其他破绽。
讨论时一个朋友说,微信迭代产品时总这么悄无声息,自己也从来不发声,都是靠其他人帮他们说话。
尤其是一些大话,比如革命性、颠覆性、改变局面之类的大话,基本都是别人说出来然后给微信冠名。
就好比我这种公众号作者,恰巧还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每当发现这种更新都会十分兴奋,立马变成一个大喇叭广而告之。
唯一不同的是,我不是微信的产品蝗虫,不是来了又走。
我也想了想,同时也搜了搜,微信似乎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大话,几乎都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推广自己的产品。
有人好奇,微信团队有运营么?
就我的了解来看,我觉得微信团队每一个产品经理、每一个研发、每一个测试,或许都是他们的运营。
在一些内测群里,出来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都是微信团队的产品和研发,没有什么官方发言人,也没有什么用户调研师。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
很多产品喜欢说大话,宏大叙事可以让观众们感受到一种虚幻感,认为这就是未来的钥匙。
可冷静过后,数据和用户的行动会揭示真相。
像微信这种不说大话的团队,从来不承诺什么,也从来不否认什么,一种神秘感下又带着一些期望。
只要微信更新,留言区一定会有人说,双向删除好友功能什么时候上线?
在我的记忆里,这个功能似乎已经被呼唤有些年头了。
然而,这个功能最终还是内测了,只不过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出现。
因为,只有当你的好友数量达到上限再继续添加好友时才会触发这个功能。
那时候,你就会看见谁已经把你删了,同时你也可以回删。
就这样,微信满足了这个需求,但绝大多数人依旧无法体验到,这或许就叫想而不得,但又有。
此刻,似乎一部分用户就闭嘴了。
是的,微信需要说什么大话呢?
作为一个受益于微信生态的人,我从不吝啬对它的喜欢,它让我有了一种新的生活和事业,我应该感谢。
微信不需要说大话,一切都在行动里就好了。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昆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能见度很高,这里主要指空气很好、污染很少,加上有一定海拔,所以比较清澈。
昨天和今天在这停留,就住在滇池旁边的一个酒店,喂了海鸥,也去了湿地公园,吃了米线。
下一站,准备去大理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