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了。”老人指着悬崖下方,转头对着中年男人说道,他眼中有隐隐泪花,语气颤抖。
“这可是悬崖啊!”中年男人向下一望,深不见底。他要找的人,竟然在悬崖之下?!
“没错,就是这里,他们都死在这了!”老人不忍再看悬崖,别过头去。
中年男人杨又铸望着悬崖,心中思绪万千,没想到,失踪了67年,自己近年来一直在寻找的红军52团的下场,竟是如此凄惨!
回到城市后,杨又铸提起笔,写起了这个1934年来就下落不明的红军部队的故事。52团,当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探访困牛山村
2001年,杨又铸家书房中。杨又铸拿起笔,写出困牛山村几个字,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几年前,他开始追寻起一个关于红军的未解之谜——红军52团。
这个部队,自从1934年之后,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将整个中国翻过来寻找几遍,也便寻无踪,为了党史的工作,更是为了找寻先辈的迷踪,杨又铸主动承担起了寻找52团的工作。
工作刚进行没多久,杨又铸就被泼了一身冷水,浇灭了他寻踪的热情。一个字,哪怕一个字的资料都没有,52团仿佛只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史料记载却全然消失。万事开头难,杨又铸还真难在了这个开头。
不过,要是轻言放弃,那就无法成为一个共产党员,更没法负责党史的工作了。杨又铸在短暂的迷茫后,重新出发,翻找了大量史料,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
在一个叫做石阡县的地方,县记中,找到了有关于52团的线索。
52团的失踪之谜,终于被拨开了一丝迷雾,杨又铸二话不说,立马动身前去石阡县,在这里,他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最后,锁定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困牛山村。
杨又铸心里又喜又怕,喜在寻找52团的事情终于有了着落,自己说不定还能看到52团中的前辈,怕在万一一切只是自己的判断失误,困牛山村压根和52团没关系,空欢喜一场。
无论如何,如今只有亲自的走一趟,才能够找到真相,思虑到这里,杨又铸再次动身,此时,他还没想到,这个困牛山村,困住的并不是动物,而是前辈的灵魂......
经过几次交通工具的转换,杨又铸终于来到了这个小小的村庄,他迫不及待的向周遭的村民打听线索,很明显,他低估了村民的戒备心。
一个处于深山中的小村庄,村民很少走出村庄接触外人,自然对不认识的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再加上杨又铸一通打听,村民更加深了心中的怀疑,面对着杨又铸的问题,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杨又铸并没有就此气馁,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就这样日复一日,杨又铸在村子里渐渐和村民熟络了起来。
一日,杨又铸再次提起52团的事情,同时也提到自己的党史工作,这一说,困牛山村的老人蔡应举叫住了杨又铸。
52团的事情,他愿意说。
杨又铸听见老人的话欣喜若狂,连忙跟上了蔡应举的步伐,一路上,他有太多疑问憋在心里,这一次他没有急于盘问,而是静静地跟随老人来到了悬崖边。
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老人指着悬崖之下,告诉杨又铸,他要找的52团,就在这里。
52团往事
蔡应举已年近百岁,一辈子风风雨雨,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但来到了悬崖边,他还是泪眼婆娑,宛如一个年幼的孩子,向杨又铸婉婉道来当年的真相。
那是1934年,那年蔡应举正是20几岁的年纪,年轻力壮,有数不完的精力。这一年,国内时局动荡,连困牛山村这个小山村也难逃时代的重石压在身上,喘不过气。
困牛山村因身处在困牛山中而得名,那一年,蔡应举就是在困牛山村中,看到了转移而来的红军52团。
蔡应举好奇地打量着部队中的每一个人,他们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是那双眼睛明亮异常,带着让人振奋的精气神。蔡应举还不知道,这个52团正在执行重要任务。
1934年,因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六军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从根据地转移,转移途中,红六军再次遭到了敌军的无情围剿,困在了石阡县中。
一日又一日的酣战,渐渐消磨了红六军的储备,眼看着这样下去,只有被抓这一个结局,红六军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个主意,是红军的特长,也是红军能够屡次战胜敌军的妙招:小股突围,打游击战!52团中的800人被从红六军中分了出来,执行突围任务,和敌军开始周旋。
利用红军自身的优势,52团占据了困牛山的绝佳地段,在山中与敌军打起了游击战。52团又分出了不少小股力量,分批执行任务。
由52团团长田海清带领的100人小队,面对敌军数倍的人力,丝毫不畏惧,和敌军纠缠了数日,可人心弄人,再高明的战术,终究没敌过敌军对人心的玩弄。
一日,小队被逼退到了悬崖边,本已做好了举枪突围的打算,这时候,敌军竟押来了困牛山村的村民!
村民在敌军的枪口下,颤颤巍巍的走到了最前头,走到了敌军与红军的中央。
敌军竟把无辜的村民当作人质,逼迫小队就范!
一面,是村民的安危,一面,是拼死突围,但恐怕会伤及村民。小队看到村民眼中的恐惧,最后心一横,做出了决定:跳!
身后,就是悬崖,在小队眼中,他们已经有了退路,或者说,死路。他们宁死也不会让敌军的目的得逞,人民群众的安全,永远被共产党人排在第一位!
田海清带队的100人,用跳崖给出了敌军答案,也保住了村民的安危,敌军用卑劣的手段达到了围剿红军的目的,让人不齿!
谈及这段往事,蔡应举的脸庞仿佛又沧桑了不少,他看着悬崖,缓缓地说道,从那天起,每逢52团牺牲的10月16日,村民都会烧纸祭拜,以寄哀思。
说到此处,杨又铸不禁由衷的敬佩先辈所做出的抉择,可是,52团剩下的士兵去哪里了呢?
宁死不屈
52团1/8的人踪迹终于有了答案,杨又铸又开始调查起其余人的去向,可惜,人生总不能事事圆满,根据他的调查,最后也仅仅找到了剩下近1/3士兵的结局。
这1/3的士兵是师长龙云所带领的200人小分队,他们的故事,也萦绕着石阡县附近展开。
当年,师长龙云带领士兵穿行在贵州的山林之中,因为贵州已经被敌军所占领,只能事事小心,行至一个村。
龙云碰到了村中的一个商人,就是这不经意的相遇,为龙云小分队奠定了悲剧的结尾。
商人看到龙云小分队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穿着,笃定了这就是敌军寻找已久的52团,此时,他满脑子已经被立功两个字占据,马不停蹄的向敌军报告了龙云小分队的位置。
得知这一消息后,敌军立马带部队前来围剿,龙云带领部队伺机还击,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士兵在敌军的攻击下死的死,伤的伤,被俘的被俘,状况十分惨烈。
龙云带领其中几个士兵突围,但也被敌军所俘。作为52团的师长,龙云在敌军看来是位重要的人物,一定能从其中套到不少的情报,于是将龙云送去了九江感化院。
说是感化院,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大型的监狱,在这里,龙云经受了非人的折磨,硬是一条消息都没有让敌军得到,最后,龙云被敌军关押进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病死于其中。
这就是龙云小分队最后的结局。至于剩下2/3士兵的线索,实在是无据可考,杨又铸只能无奈放弃,带着这两组小队的资料回到了市区,开始进行整理的工作。
不久后,杨又铸带着整理好的史料提交给了上级,所有人都被52团的故事所撼动,感动与悲伤交加,立马将52团相关的史实分享给国民。
52团消失67年的谜团已经解开了大半,杨又铸的调查结束后,政府在困牛山村为牺牲的烈士修建了纪念碑,龙云师长也被追评为了烈士。52团的事迹也被当地民众传诵,赞扬。
从1934到2001,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血泪的传承,坚持不懈的斗志。
1934年,共产党人为民众安危做出了壮烈牺牲,换来了困牛山村人民的安全。
1934年,共产党人为成全大我,牺牲小我,宁死不屈,在敌军的严刑拷打中守住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2001年,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追寻先辈的遗迹,最终使一切历史大白于天下。
这一切,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先辈的精神,我们不能忘,也不会忘怀。也正是有这样的传承精神,才能让它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压迫,迎来了更美好的明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