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在抗战时照片
老红军张爱萍是四川达州人,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一生中打了无数的硬仗、恶仗、胜仗,却对一次败仗记忆尤深,老年时还对自己的子女讲过,那就是中央红军刚到陕北时,他调任陕北红军编成的总部骑兵团任团长兼政委,率领骑兵团在吴起镇、靖边县、定边县三边地区打土匪时,不小心在打了一次胜仗回师途中陷入土匪的埋伏,打了一次败仗。之所以说张爱萍是一代名将,因为他顺风仗打过,而且经常打,但败仗也打过,并且他并没有隐晦不提,反而时时警醒自己,1936年之后他就基本没打过败仗了。张爱萍指挥的部队,不管打什么仗,部队都打不垮、拖不散,那他的对手基本就没有获胜的机会了,长征时他指挥的红3军团11团、13团,抗日战争时新四军3师、4师,都是这样的铁军。
老红军张爱萍回忆骑兵团打的败仗是这样的。张胜写的《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写道骑兵团返回瓦窑堡,路经靖边县青阳岔时,得知我边区政府被一股游匪给端掉了,张爱萍亲命一营断后,自己率大部追击,一口气追了三十里把土匪打跑,把干部群众解救回来。在干部群众要求下,张爱萍犹豫一下后又率部把土匪老巢端了,但大部土匪没在老巢而在外游猎。骑兵团返回途中,土匪在中途设下埋伏,刚巧留下掩护的一营离开警戒地向大部队靠拢,给土匪可乘之机。骑兵团经激烈战斗将土匪打退,张爱萍腿部负伤,骑兵团战马损失三分之一。
本文重点展开详细说一下青阳岔战斗,就战斗中一些细节展开探讨。先说一说红军骑兵团的历史。红军骑兵团是刘志丹在陕北成立的较早的陕北红军部队之一,有光荣历史。骑兵团最早是一支地方游击队,是活动于三原县的渭北游击队武字区游击队,1933年刘志丹在陕西合水县莲花寺重新恢复26军时,成立了红3团、4团,不久4团缴获敌军马匹后就改建为骑兵团。骑兵团成立时下辖2个连,1个骑兵连,1个步兵连,然后慢慢发展扩大,到1935年5月时下辖4个骑兵连。红25军到陕北后,与陕北红军组成红15军团,骑兵团就改为红15军团骑兵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后,骑兵团留下2连在红15军团,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
再说一说红军骑兵团的编制序列。1933年底,红4团改为骑兵团时,全团200余人,团长杨森,政委张秀山,1连连长李志柏,1连指导员胡彦英,2连连长高占胜。1935年9月,改为红15军团骑兵团时,团长康健民,政委高锦纯,参谋长刘约三,政治处主任李国敬,1连长李志柏(不久战斗中牺牲),2连长曹志学,2连指导员高占胜,2连副连长赫佩怀,3连长王志林,3连指导员高平,4连长段德才,4连指导员桂生芳。1935年11月初,骑兵团划归总部直属,张胜书中写道团长兼政委是长征时在哈达铺被免职的中央红军红13团的张爱萍,副团长是长征到达陕北的干部团3营副营长霍海元(也写作霍海源,巧渡金沙江长征英雄)。有些资料上说霍海元任团长,张爱萍任政委,实际任职情况应该以张胜书中为准。
接到简单说下张爱萍指挥红军骑兵团在吴起镇、靖边县、定边县三边地区战斗情况。
张爱萍、霍海元到骑兵团任职时间大概是1935年11月初,一上任就带骑兵团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斗。直罗镇战斗前骑兵团在延川一带,战斗期间骑兵团担任外围警戒,在直罗镇西北方向的合水和直罗镇之间巡回警戒。直罗镇战斗期间抓获很多从直罗镇跑出的散兵,还俘获东北军后勤人员,骑兵团没有任何损失。
直罗镇战斗后,骑兵团和主力一起到瓦窑堡休整了十几天,还参加了在瓦窑堡举行的阅兵。之后,跟随刘志丹、宋任穷带领的红军部队去打横山,没有打下县城,就转到香水、波罗一带打游击。1936年春节前,骑兵团又回瓦窑堡休整。1936年2月红军主力东渡黄河东征时,骑兵团留在陕北苏区,在靖边、安边、定边三边地区剿匪。
1936年2月下旬,骑兵团到三边,首先打的是靖边县一个小镇张家畔(现是靖边县城),镇上有少量民团,离张家畔三十里是盐寨子民团(也称阎寨子,现靖边县龙洲镇),盐寨子民团战斗力比较强,在樊幼樵和其侄子樊振兴带领下前来增援。骑兵团先往南撤到20里外的南山,等盐寨子民团进了张家畔,又立刻折回,第二天拂晓时趁敌睡觉时攻进张家畔,全歼守敌,樊幼樵和樊振兴被击毙。
当时靖边县所属柠条梁是交通要道,是井岳秀、高桂滋重点把守的地方。在离张家畔120里的牛条梁(网上查了靖边县地图,没有查到牛条梁,可能改名了),敌人有支百多人的骑兵队伍,领头的叫依伯子,他乘骑兵团刚到张家畔,就带兵来袭击。骑兵团避强就弱,连夜退出张家畔,到牛条梁去围剿敌人的老巢。牛条梁地方不大,只有一条小街,骑兵团赶到后拂晓发起进攻,敌人只有少数民团,很快被打败,残敌就跑进碉堡,负隅顽抗。骑兵团全是骑兵,没有重武器,攻打坚固工事不是强项,打了半天没有拿下来,长征过来的副团长贺海元却中弹牺牲了。
接着重点说下张爱萍带的骑兵团在靖边县青阳岔打败仗的情况,具体情节见上文,在这就几个细节详细说一下。第一是作战时间?骑兵团在靖边县、安边县、定边县三边地区活动了两个月左右,大概是1935年4月,在张爱萍带领下返回瓦窑堡休整,途经青阳岔就发生了前文所说的败仗。张胜文中说得笼统,说骑兵团从1936年2月到三边,实际上骑兵团在三边打了几仗,部队连续作战两个月后极度疲劳,需要返回后方休整。
青阳岔战斗地形图
第二说一下张爱萍面对的对手是谁?张爱萍1937年抗战爆发就离开陕北到抗日前线去了,在陕北他只知道敌军首领外号叫炮兵张营,还以为他是土匪。刚开始笔者以为“炮兵张营”是三边出名的民团首领张廷芝,查了一些资料后发现不是,“炮兵张营”实际上是指的张云衢,陕西蒲城桥陵镇安王魏家村人,是当时井岳秀手下的一个炮兵营长。张云衢一直在老乡井岳秀手下任职,读过阎锡山办的北方军校,井岳秀很欣赏他,升他当了炮兵营长,虽是炮兵营长,但实际上没炮,张云衢干的是骑兵营长的活。因此张爱萍是面对西北军井岳秀的正规骑兵。
第三分析一下骑兵团被敌军埋伏打袭击的具体地点?张爱萍带的骑兵团在青阳岔遇伏,实际被伏击地点不在靖边县的青阳岔镇,而在横山区石湾镇。当时石湾镇一带有张云衢骑兵营和王达生步兵团,张云衢营驻在石湾镇白狼城村,靠近青阳岔,王达生团在石湾镇上,两者相距大概30里。笔者通过百度地图,测算现在青阳岔镇上到白狼城村,沿公路大致有30里,以前没公路要远一些,而且白狼城村在明朝时是一处军事要塞,地势比较险要,后来被废弃,张云衢驻在这里可能性很大,它应该就是张爱萍率骑兵团攻打的敌人营垒。
敌军营垒找到了,那骑兵团遇伏地方在哪呢?应该是在石湾镇钟青湾村,这处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实际是处三岔路口,一处通青阳岔,一处通石湾镇,另一处就是到瓦窑堡。张爱萍应该是率部没到这处三岔路口就把青阳岔地方干部解救出来,然后率部直捣敌巢,到了这处地方,他在这犹豫了一下,因为直走石湾镇,背后通瓦窑堡的路上敌情不明,万一这条路有敌军来袭怕被前后夹击。因战士们想报仇,张爱萍犹豫一下后,留下一个骑兵连在这三岔路口,防备瓦窑堡方向敌人,自己率主力前往白狼城村。可能张爱萍只是让这个连在此警戒,白狼城村离此不远,战斗打响后,警戒部队听到枪声也想参战,擅自离开这处岔路口,就造成了从瓦窑堡方向来的张云衢骑兵营在此设伏。
在网上搜索石湾镇在那个时代的战斗,还真有一条信息,就是1936年在石湾镇钟青湾村的战斗,但是当地不知是张爱萍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记载的是“陕北工农红军第一支骑兵团”,实际上部队是同一支部队,只是番号不同,还有就是时间过了将近90年,战斗具体月份没有搞清楚。
钟青湾村被伏击地形图
第四分析一下红军骑兵团人数。中央红军到陕北后,采用的是小团制,骑兵团人数也不多,可能300人上下。根据是1935年9月红15军团成立时,骑兵团编制是4个连,后改称陕北工农红军第一支骑兵团,最开始是3个连,后来补充可能也是增加1个连,到1936年2月,骑兵团最多可能就是4个连。张胜文中说留在三岔路口警戒的是1个营,这应该不确切,应该是1个连。从人数上看,红军骑兵团与张云衢骑兵营人数大概差不多。
第五说一下骑兵团在石湾镇钟青湾村战斗情况。张胜书中对青阳岔一战,作战时间一笔带过,没有说清楚,根据骑兵机动速度快分析,可能战斗在一天之内结束,推测钟青湾村战斗可能是当天下午傍晚时分。张胜文中张爱萍回忆:“撤下来时,我在队伍后面断后,听到前面有枪声,一惊,驱马上前,一排子枪就扫过来了,打在马身上,把我掀翻,要不是被马压住,命就没了。我的腿部负伤,是事后知道的。当时只顾收拢部队,组织反击。……”此战骑兵团伤亡有点大,战马损失三分之一。
文章最后说一下张爱萍回到瓦窑堡后的情况。张爱萍回到瓦窑堡后被撤职批评,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他还遇见在中央苏区时的一位同事,两人还斗了几句嘴,这个故事网上有很多文章讲述。后来,中央红军东征从山西回来,抽调很多干部去上红军大学,张爱萍也去了红大高级指挥科。红大学习半年,张爱萍废寝忘食学习,成长得很快,他把实践与理论结合,从红军中的一员猛将提升一步,可以独当一面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就离开陕北,到了抗战最前线的苏北,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战斗历程。
1936年秋,张爱萍与同学在红大打网球,右起:肖文玖、莫文骅、彭雪枫、张爱萍、赵尔陆,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