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共享移动电源以 1 元 / 小时的亲民价格进入市场,为解决人们的手机电量焦虑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如今其价格却一路飙升,部分品牌高达 6 - 8 元 / 小时甚至更高。
例如北京市民赵女士,一顿饭的工夫就被扣款 10 元。这样的价格涨幅让众多消费者难以接受,纷纷直呼 “用不起”。从市场整体来看,共享移动电源价格的上涨并非个例。有研究报告显示,2023 年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 404 万个,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价格规范却未能跟上。有人戏称,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走上了 “黑红” 出圈路,时时上热搜、年年当刺客。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王亮在计算年度消费报告时发现,自己一年在共享移动电源的花费竟高达 1200 元,该话题引发热议。此前,“景区共享移动电源 1 小时 10 元” 话题也曾冲上微博话题热搜榜。据多位消费者反映,部分品牌的共享移动电源租金已经达到每半小时 4 元到 6 元,24 小时封顶价格则从 20 元到 40 元不等,在一些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甚至更高。
服务问题遭诟病
消费者在使用共享移动电源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对价格飙升的困扰,还遭遇了诸多服务问题。首先是设备故障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充电宝无法正常充电、充电速度极慢等情况。在各大手机厂商都在不断加强充电续航能力的背景下,共享移动电源的充电速度却未见显著提升,导致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是价格不透明、标价混乱。很多消费者在租借充电宝时,往往无法在机柜附近看到明确的计费规则,需要扫码后才显示。而且同一品牌在不同区域甚至相隔不远的地方,收费标准也未能统一,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此外,消费者还经常遇到无法联系客服导致难以归还、恶意扣费、归还后仍在扣费、隐性收费等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高达两万多条。比如,有消费者投诉小电科技共享充电宝归还后异常扣费,原本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却被扣除八十元;还有消费者投诉小电科技共享充电宝已经归还仍计费,并被扣除押金 99 元;来电共享充电宝也被投诉诱导消费,混淆收费标准,将 2 元 / 24 小时的充电宝与 20 元 / 3 小时的充电宝放在一个机子,导致消费者产生费用争议。这些服务问题不仅让消费者对共享移动电源的满意度降低,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担忧。
乱象背后:原因剖析
行业竞争与成本压力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共享充电宝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与运营成本攀升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共享充电宝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市场推广、设备更新和技术研发等。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包括设备采购成本、场地租赁费用、人员工资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选择提高租金来获取更多利润,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监管缺失致价格混乱
共享充电宝行业采取 “自主运营 + 代理运营” 双模式管理,这一模式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混乱。在自主运营模式下,企业直接与商家对接,虽然会对商家的定价进行一定的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商家仍然可能会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分成。
在代理运营模式下,加盟商拥有较大的定价权,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可能会制定较高的收费标准。这种双模式管理使得同一品牌在不同地点、同一地点的不同品牌之间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计费标准不一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充电宝标注的是每 30 分钟计费,有的则是按 1 小时计费。不同的计费标准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也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享有价格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规定。
此外,超过 1 分钟按 1 小时计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不合理的计费方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表明市场价格秩序混乱。分阶分场景收费的模式也加剧了价格乱象。
共享充电宝经营者普遍采用场景定价模式,根据城市、区域位置、消费场景等因素进行租赁服务定价。在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等消费场景,共享充电宝的租金往往较高,而在一些普通的商场、餐厅等场所,租金则相对较低。这种定价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消费者往往难以理解,也容易导致价格的不公正和不合理。
多方发力:规范之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共享移动电源的计费规则应当进行更为合理和公平的设定。同品牌共享移动电源在不同点位的价格一致性至关重要。”梁伟亮建议,共享移动电源经营者应向消费者明示收费、扣费规则,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计费单位应更加精细,优化电量展示功能,让消费者在租借前能清楚了解充电宝的电量和费用情况。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了全国首个《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公约》,其中 5 分钟免费充电时长的设定值得推广借鉴。这一设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免费使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压力。
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也积极行动,建议企业排查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共享移动电源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格式条款,如免责条款过于宽松、限制消费者权利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排查这些问题,企业可以更好地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
消费者在使用共享移动电源时,应仔细阅读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留意权限提示,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网点多的品牌,留意相关App或小程序中的即时信息,归还后及时确认是否成功,遇到侵权问题,保留好截图或视频等证据,依法维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