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喝了很多标着“毒药”的瓶子里的水,这种行为肯定迟早会害了你。

——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仙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久以来,植物与人类共享地球资源,毋庸置疑,人类物种的进化早与植物的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多种可以食用的植物,为人类身体提供了营养,让人类的身体更健康,陪伴人类挨过了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岁月。同时,植物能做成衣服,能建成房子,为人们遮风挡雨。不仅如此,有些草药能治病救人,减轻痛苦;也能生长在我们归去之地旁边,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在古代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植物联结着人类与神灵,人类通过植物与大自然互动。

但并不是所有植物都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会告诫孩子们哪些植物会刺人,哪些植物会黏人,哪些植物不能入口。正是那些隐秘得让人意外的危险及“人畜无害的植物居然会伤害我们”的思想,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从《哈姆雷特》(Hamlet)到《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再到《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AnthonyandCleopatra),莎士比亚的许多经典戏剧都涉及植物中毒的暗黑情节。午夜入睡时,希腊人常给孩子们讲美狄亚(Medea)和伊阿宋(Jason)的故事,在故事中,女巫美狄亚用她的神奇草药和神秘魔法帮助伊阿宋找到并赢得了金羊毛;赫拉克勒斯(Hercules)和半人马涅索斯(Nessus)的故事也是如此,故事里的赫拉克勒斯最终死于欺骗和一件有毒的长袍。在英国的阿尼克城堡,诺森伯兰公爵夫人(DuchessofNorthumberland)在意大利的美第奇毒药花园之旅中受到启发,她建造了一个自己的花园,里面都是有毒但没有治愈功能的植物,对于所有收藏在花园里的植物,她只有一个要求:背后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当谈到花园里的危险时,颠茄(Deadlynightshade)、欧乌头(Wolfsbane)和荨麻(Nettles)会是我们能想到的常见“嫌疑犯”。光看这些名字,大多数有毒植物就在告诫我们:千万要远离它们,比如类叶升麻(毒莓,baneberry)、罗布麻(毒狗草,dogbane)、天仙子(毒鸡草,henbane)和毒鹅膏菌(死帽菇,deathcapmushroom)。有些植物本身就有毒,无论这些植物看起来像什么,人们都会将它们与基督教传说中的魔鬼联系在一起,所以诞生了大量诸如此类的名字:魔鬼之蜇、黑人之眼(黑人是对魔鬼的俗称)、魔鬼之爪、魔鬼之线、魔鬼之烛、魔鬼之指等。

不过,并非所有植物都会将毒性表现得如此明显,有些植物隐藏得很好,但其实它们和那些明显有毒的“远房亲戚”同样致命。许多园丁都曾在用车辆运输月桂剪枝时,被它们散发出的氰化物烟雾所毒害,甚至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马铃薯和番茄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植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毒的或在某方面是有害的。在约2万种原生于美国或引进的种子植物中,大约700种具有毒性特征,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这个数字还要更高。

也许这里面也有我们坚持接触这些致命植物的错。实际上,这些有毒成分就是防止被人类食用而进化来的,但我们仍在继续食用这些植物,而且不断研发更新式、精细的方法来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进食体验。例如,许多受欢迎的淀粉植物根茎中含有氰苷,如果不把根茎泡透、沥干,重复多次再磨成粉,那么这种氰苷就可能会致命,更不用说我们在吃某些植物之前都懒得做处理了。比如,许多人随心所欲地吃辣椒,甚至享受这种火辣辣的灼烧感,却不知道辣椒是颠茄的近亲。有毒的动物和昆虫会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它们很危险,而多数有毒植物则依靠苦味或尖锐的刺痛感来警告尝试啃食它们的动物。对于那些反应太慢并且没有领会暗示的人们来说,毒药是一种更有效、更持久的解决办法。

但有毒并不总是意味着致命。有毒植物的官方定义是“当被食用或以其他方式被接触时,这些植物含有的物质能够使人类和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具有不利的物理或化学影响,甚至导致死亡”a。在本书中,并不是所有植物都是天然毒药,有一部分是进化出其他手段来确保生存的植物。有一种叫作欧白鲜(Dictamnusalbus)的植物,能散发出一种高度易燃的气体引发野火,从而烧毁它的竞争对手;还有绞杀榕,它会寄生在其他树的树枝上,缠绕着宿主的树干紧密生长,使宿主窒息腐烂,最后只留下一个空壳。

对植物世界来说,这是不幸的,是被诅咒的,是悲哀的。这些外表无害的植物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与巨魔、幽灵、谋杀、恶灵甚至魔鬼本身联系在一起。毕竟,谁不喜欢构思精良的鬼故事或悬而未决的谋杀案呢?植物与超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由来已久,而且错综复杂,我们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和对地球上各种危险的恐惧仍然是一种强烈的本能的召唤。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教导孩子们关于蘑菇圈(俗称“仙环”)的危险性,甚至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人物角色也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与这些警示联系在一起。例如,莎士比亚作品中著名的顽皮小精灵帕克,它的原型是传说中的精灵之王,它的名字源于古英语pogge,也是一种毒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有毒植物的存在,森林、古树和沼泽这类植物茂盛的地方可能会令人感到恐惧。不仅如此,世界各地还涌现出了许多虚构的生物,以解释我们初到荒凉之地时那种强烈的不安感。布塔在古印度神话中是不安分的鬼灵,时常悄悄栖息在树上,伺机迷惑和吞噬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希尔提姆是与布塔类似的鬼灵,曾经时常出没于波斯(今伊朗)的森林中。俄罗斯古谚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古树上,要么藏着猫头鹰,要么藏着魔鬼。”而在德国,农业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支柱产业,每年的播种和丰收仪式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丰收精灵,它们为农民的生活提供帮助,更好地维持农民的生计。此外,人们还虚构了一些恶魔的存在,比如春田妖、大麦狼、草狼、偷玉米的恶魔,以及给存储在谷仓里的干草带来枯萎病的赫卡策和赫普德尔等。

在谈论恶魔和妖精时,人们会联想到更原始、更狂野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些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大多延续到了20世纪,甚至今天仍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毕竟,在许多国家,现在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向身后撒盐可以保护自己、可以抵御恶魔的伤害,向孤独的喜鹊致敬可以驱赶厄运……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数百年的迷信传统很难被完全消除。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学术界对民俗学的兴趣重新燃起,特别是在不列颠群岛,出版了大量研究和记录当地信仰的书籍和期刊。虽然这些故事为当时的农村生活提供了深刻见解,但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当地人那里搜集而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魔幻色彩。基于这个原因,读者应该以保留态度看待本书中的一些故事,以及那些被称为德鲁伊教和异教徒的神秘人物。

尽管德鲁伊教作为一种精神运动在今天仍然存在,但在古老著作中的德鲁伊教,尤其是那些涉及当地传说和神秘学讨论的著作,往往是夸大和不准确的。从历史上看,德鲁伊教是凯尔特岛(不列颠群岛内)宗教中的一部分,教徒多分布在高卢地区—该地区覆盖了欧洲的大部分且历史悠久。德鲁伊教的成员主要是牧师、教师、科学家、哲学家,其中最重要的成员是牧师。牧师以他们的神秘主义和权力为主题,已经产生了数百个故事,其中大多数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夸大的。因此,尽管金镰刀和献祭白公牛的概念可能会产生伟大的故事,但我们必须记住,它们可能只是广泛应用于德鲁伊教的浪漫概念,并不完全符合历史。

我们对德鲁伊教的认知同样适用于“异教”这个笼统的术语。早期基督徒对人们崇拜魔法和对魔鬼会产生恐惧,因而这个术语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在16世纪的女巫审判时期,更是被频繁使用。“异教徒”一词最初源于晚期罗马基督徒对继续信奉传统神灵而不信奉教会的农村人的侮辱,实际上从来都不是一种公开的宗教身份,却定义了一种松散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而具体的做法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也各不相同。

尽管有些传说可能是不准确或夸张的,但从本质上讲,大多数民间传说是在警告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比如,晚上不要进森林;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不尊重你生活的土地,善待土地,就会得到福报。我们对地球资源的依赖是不可否认的,许多早期的信仰体系将植物神圣化,这些植物构成了人类生计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大量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虽然很多故事都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但是讲述的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相、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民俗学家克里斯蒂娜·霍尔(ChristinaHole)完美地总结了这个概念。

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一个民族人民的本性和历史的人来说,这个国家的民间传说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摘录了这些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作者:菲丝·印克莱特,英国作家、民俗学家和插画家,对植物学、自然和民间习俗充满研究热情,作品有《民间魔法和医疗》(Folk Magic & Healing),《种子与镰刀神谕牌卡》(The Seed and Sickle Oracle Deck)等。

译者:曾菡,现居湖北武汉,毕业于武汉大学,已独立翻译出版二十种译著,专注于文学和科普领域,翻译总字数已超百万,译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喧哗与骚动》《生物简史》《飞鸟的世界》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非虚构的精彩故事集。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都潜藏着有毒植物那令人着迷又不安的身影。

园丁修剪月桂被散发的烟雾毒害;

看似不起眼的苹果含有致命的氰化物;

罗马大规模集体中毒事件源于咀嚼常春藤……

正是因为有毒植物的存在,森林、古树和沼泽这类植物茂盛的地方可能会令人感到恐惧。人类物种的进化也早与植物的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

书中收录了百余幅暗黑毒物的精美插图以及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耸人听闻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美丽的背后往往蕴藏危险,看似人畜无害的植物也可能致命。

一本书带你深入探索植物的暗黑生命史。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