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虚”属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而“实”则为形而下之器,有形有象。太极拳对虚实之分的讲究尤为独到,强调虚实分明且转换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实转换不到位往往与个人的功夫深浅有关。人体的姿态、步态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逐渐变得沉重,这是人生自然规律的体现。小儿学步时,多用脚掌内侧和前侧著地,行走轻盈快捷,自然而然。这是因为孩童气血充沛,尤其是男童,如同充气的足球或篮球,内气充盈,步履轻盈。

成年人过了35岁,逐渐转向使用脚掌外侧和后侧行走;50岁之后,更是习惯以脚跟着地,这是一般人的行走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太极拳提倡“反者道之动”,即逆向而行。年岁增长,我们应向孩童学习,行走时脚尖内扣,站立时亦如此。有时自觉双脚已近平行,实则仍需调整,要敢于“矫枉过正”。意识上需坚定脚尖内扣的念头,这样便能减少脚掌后部的使用,增加前部的着力。

练习太极拳,简而言之,关键在于把握虚实,确保虚实转换到位。而虚实转换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便是心急。

我们东方民族,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素以勤奋著称,无论何事都追求高效节省,往往过于急躁。急躁之下,活儿干得便会粗糙。练习太极拳亦是如此,总想速成,一快便易丢动作,一个动作未完成便急于进行下一个,这是我们的通病。练习太极拳时,应用无形的“虚”来引导有形的“实”,以思想指导行动,以行动感知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个意识:即确保虚实转换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在进行下一个动作时,要深刻领会“阴阳之机、动静之母”的哲理。

特别是在连接下一个动作时,要先沉一下,再进行便会更加流畅。这也是练拳的一个窍门。正如开车转弯时,需先刹车再慢转,这样转出的弯便会更加柔和。若生硬转弯,车尾可能会掀起,十分危险。

综上所述,练拳时需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也是两个关键窍门:一是确保虚实转换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主观意识上切勿急躁;二是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要沉一下,这样动作才会更加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简介
杜德平,第七届北京市武协主席、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武术八段。长期研学、讲授《太极拳论》《道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等经典,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体悟到感悟,从渐悟至顿悟,将太极融入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