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史学家总结,锦州之战是辽沈战役全胜的关键之役,是国共双方在东北决战走向胜败的分水岭。如果攻克锦州,就会在东北形成“关门打狗”之势,50万国军精锐将被陷于第四野战军的战略包围中,无处可逃,必败无疑。

可对如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场战役,一向被称为战神的林彪却犹豫不决,为何?

认为打锦州战力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产党最初进入东北的10万部队和大量的干部,是从延安、山东、苏北、华北等各地紧急抽调的,编制乱,武器杂,部队与部队之间不熟悉,干部对士兵也不了解,还有对东北的地形不熟悉,群众基础不好,所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而国民党调往东北的部队编制完整,武器精良,且新一军,新六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很多都是抗战老兵,战斗力相对比较强,士气也比较高昂。所以刚开始是国军一直追共军打。

四战四平,林彪碰到了国军悍将陈明仁,最后双方打成了焦灼战、消耗战,部队是损兵折将,这多少都会拉高林彪对国军战力的估计。

虽然后来共产党通过调整在东北的战略部署,让出城市,占领两厢,部队退过松花江,积极进行土改,巩固大后面等举措,部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获得迅猛发展,达到了70万之众,但战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此时若打长春似乎比较稳妥,而冒然打锦州则无胜算的把握。

认为打锦州困难多,风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的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大多在长春附近,如果要南下打锦州,则肯定是千里跃进。70万部队外加粮草辎重一起向锦州开拔,困难极大,光一个运输就够头痛的了。何况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做到一点风声都不透。如果消息走漏,沈阳国军派重兵拦截怎么办?如果长春之敌借机突围,与沈阳之敌前后夹击又该怎么办?如果大军到达锦州外围,此时沈阳之敌与华北之敌两头来援,那风险就更大了,搞不好第四野战军主力会陷于敌军重围,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林彪作为东北的最高统帅,要对几十万大军负责,要对东北的战局负责,心中有这些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因为如此,林彪也敢置中央军委几十封电报于不顾,坚持先打长春。

后虽勉强同意南下锦州,但走到半路得知国军在葫芦岛增兵的消息又改变主意,要求折回去打长春。

林彪如此反反复复,犹豫不决,这说明他对打锦州心里没底,对未来战场形势的变化心里更没底。用他的话说: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这饭怎么吃?

但此时远在西北坡的中央军委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或许是旁观者清,对两军的实力及态势反而比看得比林彪更透切,认为林彪先打长春是赶鸭子战术,最后把国军大部都赶到华北地区,会增加华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决战的压力。而现在锦州是掐脖子战术,只要攻下锦州,就把东北的大门给关上了,那东北50万国军将被压缩在长春、沈阳等几个大中城市内,然后各个击破,全歼东北国军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好在林彪后来在主席的严厉催促下,在罗荣桓、刘亚楼的劝说下,最后还是下决心攻打锦州。当然,锦州之战,第四野战军官兵阻击顽强,攻城坚决,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