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新生
——读魏灵芝长篇小说《大地之上》
作者:马高辉
作家小传:
魏灵芝,笔名纤云若水,80后实力作家。祖籍安徽临泉,现居郑州。已出版长篇小说:《天使不哭》《爱的救赎》《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地之上》等八部。另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见于各文学期刊,累计创作各类文学作品逾三百万字。
因一张图和一本书结缘,见到魏老师倍感亲切。具体来讲,还要追溯到去年末2024年2月3日《大地之上》临泉图书馆新书分享会前夕。那时,我应李剑伟主席之邀作为临泉文艺编辑部的文创设计师有幸亲自为魏老师设计分享会当天需用的海报图之类的工作,从而有机缘数次微信沟通交流。由此,新书分享会之际的相见亦是一种必然。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魏灵芝老师和我们几个文友相约见了面。我想,“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这样的句子用在那天我们相见的场景再合适不过了。
《大地之上》开篇,看到了熊熊大火。燃烧的是旧思想,迈向的是新时代,新生活。
关于书的封面设计,北京,省会或县城都还是有差距的。经济带动文化发展,大都是对文化,对文艺讲究的风格和高级感色彩运用抽象的元素。这些都是小县城无法比拟的。
大地之上,我们活着。古沈大地上苍茫的麦田和葱郁的村庄,朦胧且悠远。
天空之下,孤独并不稀有。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作者心中的慈悲,在时代的加持下,更是一种辽阔的孤独。七、八十年代的皖北农村生话情景在作者笔下一一重现,那时候人们以各自不同的角色展示着命运的挣扎,以及无可抗拒的宿命性。
古沈大地天空之下是平原,是金黄的麦田,是丰收过后能生存的喜悦,更是生活的尽头。暮色沉沉的村庄轮廓,照映出多少人的不甘与忧伤?麦田是希望,更是零落村头的惆怅,在临泉230万人口大县,多少人奔波于故土与他乡?
天空之下。蜿蜒的河流是村庄和田地唯一的装饰。泛白的水面波光粼粼,照应了大地上的笑脸。
通过和魏老师的交谈,萌生一种通读大地之上写一篇读后感的想法。拿到书后才觉得大地之上如此厚重。没有丰富的经历,没有足够的文字底蕴,贸然真不知该如何下笔。
大地之上记录的是古沈大地的生活,通过庞大的谋篇布局、框架结构去展示一幅皖北时代变迁的画卷,作者分别从不同人物的塑造中,表达了他们思想的升华,是不抱怨生活的苦,积极乐观,把苦难用另一种坚强描写出来。
当你去通过大地之上来去还原真实生活,并不如作者所描述的那般美好更甚,甚至是枯燥杂乱,毫无生气的画面。
读魏灵芝老师《大地之上》,有种时代的压迫感,让人透不过气。在知识匮乏的那段岁月,书本是奢侈品,并不是所有人能触及。在细微中汲取知识,用积极向上挣脱命运枷锁,是我猜想这本书要表达的。《大地之上》让我联想到另一本书《平凡的世界》。我们都是这个社会底层的渺小颗粒,沙粒和尘埃,时代的风吹起时就会漫天飞扬。
出生在偏远的村庄,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走出去,去看村庄之外的世界,去看河流的尽头,或是去找寻一条比泉河更大的河流。去找寻一片比临泉还大的天空。古沈大地的生活是平淡且贫穷的,读书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一种奢侈。不读书何以改变命运?
《大地之上》记录的是古沈大地的农村生活习俗,大地之上其实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写到偏远的村庄发生的事。整本书以年龄为时间线串联起记录了在村庄的所见所闻,记录发生在一个地域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
更是写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如何一步步从偏远封闭的角落,走出去的经过;逐步写出贫穷到富有的过程,更折射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开篇以倒叙的手法,虽然让人不甚明白,看到最后却恍然大悟,作者用一个大圈将所有的读者都套了进来。用整本书告诉读者为什么开头会燃起熊熊大火。书里面的故事需要大家看后才明白,作者用一团将燃起的火开头,用一团燃烧起来的大火结束。就是梳理书中主人公的一生,让读者一起感受一个不完整的人生以及命运的悲凉性。
书里写风景,写民俗,也写人和人之间的邻里瓜葛,也有爱恨情仇,家国情怀,立意崇高,用生动的文字将这些抽象的事物铺开,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些发生在古沈大地之上的事情,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记录时代,哪怕你并不曾经经历,当你翻开书页的时候,那静香的文字就会感染到你。
何其荣幸,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何其荣幸,能用一张图认识一位老师,更是因为这位老师而和《大地之上》结缘,通过和魏灵芝老师的沟通,更像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多年朋友,更多的是传递是包容和鼓励,于是才敢提笔写感言。
文学是一条孤独的路,前行道阻且艰,希望魏灵芝老师这次新书《大地之上》分享会能给临泉热爱写作的后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能给予更多在文学路上徘徊不前的人信念上的支撑,也希望能有更多类似这样的活动,让人们认真正视文学。
借用韩光老师的一句话,泉河岸边生灵芝,也希望临泉这一方水土能走出来更多魏灵芝老师这样的作家,通过文字让泯灭的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流传出来。哪怕后来的年轻人不喜欢,可当他们要去翻阅那片时间的时候,它并不是空白,而是有了更清晰的痕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