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的难题,归根到底是复杂性的问题。

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业务场景需求与技术方案储备的脱节,企业文化与数智化逻辑的对冲,行业个性化需求与通用能力不够契合等一系列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数智化转型的复杂性。

而解决复杂性的最佳方案,就是能够找到可以对照和学习的模板,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中国政企CMO邱恒

华为中国政企 CMO 邱恒说,“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加速自己的数智化转型,最关键的就是要参考标杆的场景去实现复制。”

这就是“借他人之智,铸自身之剑”。

但对华为来说,要实现的并非一两家企业的数智化,而是推动千行万业的数智化,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让经验的传递更简单。

01

“一触即达”

是成功经验的传递和复制

去年底,华为中国政企发布了一个新口号叫:“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

“一触即达”实则代表了华为的一种期待:希望无论企业遭遇到任何数智化挑战,都能通过“一触即达”简单、轻松地找对方向和方法,轻松实现数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华为来说,这当然不止是一种期待,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论。

“无论是大型政企客户、政府或是中小微企业客户,只要一触(选择了)“伙伴 +华为”体系,就能获取全套数智化能力,从而实现即达数智世界的目标。”邱恒说。

那么“一触即达”包括的能力集有哪些呢?

首先,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深入场景的方案、适销易用的产品;其次,是“伙伴 +华为”体系给客户带来了周到的服务,以及随时在身边的团队;第三,是华为丰富的经验,自身数智化转型实践经验,以及所在行业里标杆客户的经验,从而能够方便实现广复制。

邱恒表示,在华为提出“伙伴 +华为”体系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往前走,从目前看整个“伙伴 +华为”体系的成长非常健康,包括伙伴的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成长。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深耕 NA市场 +商业和分销市场的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无论对于制造业,还是千行百业的大中小型客户的数智化转型都有足够的信心。

这份信心也来自于“伙伴 +华为”整个体系的成长。

目前,华为坚持以伙伴为中心,面向伙伴项目商机发掘、方案、投标阶段等进行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发布了上百款的竞争力产品,数十款优化的场景化、智能化方案;同时对伙伴提供“研、营、销、供、服”等全方位的支持。华为不仅会在产品上市前,对伙伴进行全方位的赋能,还会通过类似长安这样的样板点,分布在全国的展厅,以及跑遍全国的巡展展车等,帮助伙伴共同面向客户,升级能力的同时,更将行业标杆面向整个行业客户进行快速、广泛的复制推广,驱动整个行业数智化提速。

“‘伙伴 +华为’体系已经有 40000多家合作伙伴,能力覆盖咨询、方案打造、运营运维等数智化全生命周期关键能力。有了这些关键能力的支撑,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都能轻松的实现数智化。”邱恒说。

02

数智化“跨界”创新

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千行万业的数智化,是否一定需要匹配成千上万种方案,需要传递成千上万种经验?

答案显然不是,否则就不存在“化繁为简”,问题依然没有被简单、轻松的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恒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数智化的服务逻辑换到不同的行业其实是相似的。”

这与跨界思维其实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跨越不同领域、行业或学科的界限,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或解决方案。

跨界思维的逻辑并不是要真的去跨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在技术场景上其实会有一些相似性,比如制造业需要 AI质检,那么纺织业是否可以利用成熟的 AI方案或者算法?至少不需要从 0起步。

所以,邱恒也建议,“一些规模不是那么大的企业,在做数智化转型之前,可以先找一下类似的标杆案例,哪怕不在同一个行业,不是一个场景,也有机会通过适配去解决问题。”

“华为虽然是一家制造企业,我们的制造理念和钢铁、纺织等企业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在华为与这些企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强的共鸣。所以,华为会将总结出来的一套转型的实践方法分享给客户,包括架构先行,平台先行,场景创新,迭代前进等等。”邱恒说。

03

用灯塔案例

牵引更多企业的数智化未来

长安汽车就是华为在汽车制造业打造的一个“灯塔”级的行业标杆,也是华为首个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全球样板点。

长安汽车采用华为“一云一网一平台”的华为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新架构,为数智工厂构建起坚实的数智化底座。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说,“对于服务制造行业数智化,华为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使命和责任。华为将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数智化能力赋能行业,为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贡献力量。”为此,华为也鲜明的提出了智造深耕的价值主张。

首先,是深耕技术,发挥华为在过去 30年在研发高强度持续投入的优势,深耕基础技术,打造全球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供给的能力,在制造客户向数智化转型过程当中,在基础技术层面不会受制于人。

其次,深耕经验。华为自身历经 30年的转型探索,在流程和管理理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让华为有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规划与咨询能力,用完整的顶层设计保障后续转型措施能够落地生花,减少试错、降低转型风险及成本。

最后,是深耕生态。“大家知道华为企业的主张,我们还是聚焦自己擅长的,复杂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基础设施,面向制造的千行百业我们和伙伴一起来完成从底层到应用开发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构建。”杨萍说。

无疑,华为还会继续深化“伙伴 +华为”体系,并聚焦在自己擅长的产品与技术,与伙伴一起深入理解行业的场景,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做好技术与业务场景的结合,进行场景创新和迭代前进,从而服务好客户数智化转型的全生命周期,助力千行万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