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王建安,一位戎马倥偬、功勋卓著的将领,其在家中离世之际,竟显得格外凄凉。
在那个本应充满哀思与敬意的时刻,竟无一人前来吊唁。
他的几个儿子,心中充满无奈与哀戚,直言:“死后方去医院探望”。
这位英勇的将领,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为何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漠与无情?
早年革命经历
王建安少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学,只能帮地主打短工,才勉强活命。
不过他聪颖且好学,仅仅是看着地主家的少爷读书,并借着他三五不时的提点,便学会了写字,甚至跟着少爷学会了背三字经。
然而王建安还是未曾得到命运的善待,随着年纪渐长,其聪颖好学与地主公子的不学无术逐渐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在地主时不时的赞扬之下,那少爷,不仅不再教王建安学习,更是时常对他进行残酷的殴打。
1924年,王建安再一次被地主家少爷打至重伤,母亲为照顾他,隐瞒自身病情,导致病亡。
王建安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为了给家人报仇,离家到武汉参了军。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王建安,他加入的是吴佩孚的军队,尽管当时这支部队在北洋军阀时期曾显赫一时,吴佩孚也以其严明的军纪而闻名。
但实际上吴佩孚作为一位军阀,在军中推行的是个人独裁,且不善于倾听下属意见。
这些就导致吴佩孚的这支部队,上到军官,下到后勤弊端丛生,而没有出身和背景的王建安想在这支部队中取得军功,便异常艰难。
于是王建安当机立断,找机会离开吴佩孚的部队,之后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我军。
加入红军后,王建安因其勇敢,其战斗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之后因识字得到军中领导重视,先后被委以重任,王建安也没有辜负领导们的培养,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长征结束后,王建安在军中已经小有威名,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被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指挥和军区副司令员。
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王建安担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样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登步岛战役失利
1949年11月,解放军在王建安的指挥下对舟山群岛发起了进攻。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舟山群岛部署了较强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海岛的优势进行顽抗。
战役初期,解放军成功登陆登步岛,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但随后,我军遭遇了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国民党军不仅在海陆空三方面对解放军进行了反击,而且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有优势。
解放军在岛上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情报不足、战斗准备不够充分、遭遇突发情况等,解放军的攻势逐渐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王建安及时下令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战后,毛主席对这次战役进行了深刻总结,要求全军吸取教训,改进作战方法。
王建安也总结了登步岛的不足,就在他带着士兵,准备一雪前耻之时,朝鲜战争爆发。
他任志愿军第九军团司令员兼政委,参与了抗美援朝。
在战场上,王建安率领部队英勇奋战,参加了如金城战役等多次重要战役。
然而,月盈则亏,在1954年春的一次激战之后,王建安因因连续作战,身心俱疲,高血压旧疾突发,令他突然倒在了战场之上。
为了王建安身体着想,彭老总特派医生将他紧急护送回国治疗。
回国后,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王建安得到了苏联专家的会诊和治疗。
不过即使到了医疗发达的现在,高血压这个病也只能缓解,不能治疗。
所以当年,王建安的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他是否能够继续参与军事工作还不确定,再加上当时军中突然传出王建安犯有“功臣自居”的错误。
因此,在授衔名单呈报至中央毛主席审批时,主席示意,将王建安的授衔事宜暂且搁置。
直到1956年,王建安的上将军衔才得以补授,同年12月他回到军队,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之后王建安一直在军中服役。
晚年生活
1975年,67岁的王建安被任命为军委顾问,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职务。
然而虽然职务名称中带有“顾问”二字,但这个职位,在军中实际上是一种高级荣誉职务。
这种职务往往意味着个人在军队中的声望和经验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是对退役高级将领的一种尊重和荣誉。
由于王建安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认可,他在1977年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并在1979年初担任中纪委委员,当时但凡涉及到军队的信访件,都要经过他审阅。
大家都知道纪检这个工作不太好做,因为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纪检干部在查处违纪问题时,可能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包括来自上级、同事、被调查者及其亲属等。
王建安在当时的身份地位,比一般的纪检委员还要敏感和重要。
他承担着监督和检查党的纪律,尤其是高级干部纪律的重任。
在这样的职位上,一旦处理某些事情不当,就有可能对他的名誉和军事生涯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他的晚年生活。
但王建安对党的忠诚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他选择了挺身而出。
王建安的夫人牛玉清也是一名老革命战士,她在革命年代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与王建安相识并结婚后,便以家庭为主。
牛玉清对王建安清廉自守、严格自律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表示支持和理解并十分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
在王建安去世后,牛玉清遵循王建安的遗愿: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向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向中央提交了低调处理王建安后事的申请。
中央经过商量后,同意了牛玉清的请求,之后《解放军报》上,一篇题为《赞丧事新风》的专栏文章。
对王建安及其家属在处理丧事时所展现的节俭风范,给予了由衷的赞誉。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中国军队和官方对王建安将军个人品质的认可和对新时代丧葬理念的肯定。
这时大家才知道王建安已经去世,不过也有些人不相信,王建安这位开国大将的丧事办得这么简陋,便纷纷前往王建安生前居住的医院询问。
因王建安生病、去世都未曾告知亲朋好友,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至亲家人,鲜有人前往探望,他去世后,吊唁者更是寥寥。
王建安的几个儿子办理王建安的后事时,面对空落落的灵堂心中不免带着几分遗憾。
然而,当众多亲朋好友纷纷前去医院问询王建安的事情后,他们失去父亲的那份伤痛,在众人的关怀与敬意中,才逐渐得以慰藉。
结语
王建安,一位从农家子弟蜕变为革命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再到成为中国军队历史上杰出的将领之一,其人生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这漫长的征途中,他所经历的艰辛与困苦,或许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不足为外人道及。
然而,即便是在生命的终点,他依然坚守着生前的节俭之道,这份坚持与操守,无疑是后人应当铭记与尊敬的楷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