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耳朵先生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jwymm666)
01
“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不把小孩培养得优秀点。”
这是一位来自核工部某研究所退休高级工程师的肺腑之言。
来源:北京钢哥访谈
为什么?
说实话,像她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教育出来的子女,但凡不犯浑,混得都不差。
老太太举了身边人的例子。
一位同龄的姐妹,3个孩子都去了国外,老伴去世后,老太太成了空巢老人,加上没啥兴趣爱好,每天能打发时间的也只剩下吃饭、遛弯。
还有一位年长的同事,女儿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多年未归,就连父亲去世也没回趟家。
你就说,这样的晚年生活孤不孤苦吧?
所以,老太太说她很羡慕工人家庭的孩子,还拿《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举例,说:
最没出息的孩子却最孝顺。
话说也巧了,听完这位高工老太太的这段话。
我在热搜上看到一则报道:
26号晚上,杭州湖滨派出所在3分钟内接到了3个来自不同地方的紧急报警电话。
分别是 独居老人张阿姨、张阿姨的保姆 和 她在美国的儿子。
事情并不复杂——张阿姨在厨房煮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
老人半天爬不起来,情急之下打电话向日常来家打扫卫生的保姆求助。
可保姆住得不近,一时也赶不来,就连忙拨打了报警电话。
之后,张阿姨可能也回过神来,先后给110以及国外的儿子打去电话。
很庆幸,因为及时求援,张阿姨很快被赶来的警察和消防送去了医院,炉上的一锅粥虽然烧煳了,却没有失火。
不过这事,确实挺惊险的。
要是老人摔得不凑巧失去意识,后果不敢想啊。
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见了不少了,独居老人的困境也确实存在。
那么,这是否更印证了老太太的那句“不要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呢?
02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生孩子?
每个人的答案或许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几乎是共识:
让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优秀,过得比我们更好。
这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本能。
总不会,生孩子单纯就是为了养老吧?
回头去看看那位高工老太太。
核工部研究所具体是做啥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搜,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他们当年也曾背井离乡,可吃穿用度全是公家的。
到了晚年,老人住进国内数得上号的高级养老院,退休工资保守说也有上万块。
而且就算不去养老院,单位也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虽然伙食上要差些,可是每月只要3100块钱,医院、食堂、住房……都给你安排得妥妥当当。
换句话说,她的孤独,是因为“条件足够好”,可以无忧无虑地思念儿女。
就算她的孩子“没出息”,只要不败家,也不会给他们造成什么影响。
所以她才有资格抱怨,孩子太优秀,不在身边,老了太孤独。
可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心安理得地任凭孩子躺平?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另一幅图景——
孩子没有好工作,父母不得不为生活奔波;到六七十岁了,许多父母还在卖苦力、做零工,勉强维持一家生计;有些老人虽儿孙满堂,却因为家境拮据,连最基本的体面都难以维系。
这时候再来谈“子女守在身边”的意义,恐怕多数人只会叹一句:“留得住人,却留不住未来。”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人世间》的周秉昆,他们留在家里,父母感到的不是心安,而是心慌。
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没背景没资源,你不自己去闯,留在老家,会比在地里刨食的父母强多少?
无非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轮回。
这恐怕,不是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所期盼的样子吧?
高工老太太的“肺腑之言”,听着有道理,却不适用于大多数家庭。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把孩子培养优秀,才是真正的“后患无穷”。
03
我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同样的道理,一般家庭父母老了要想没那么多闹心事,儿女需要足够优秀。
在《澎湃新闻·湃客》里看过一个故事@艾晓丹:
父亲病了,需要长期治疗。
一个和睦的家庭,渐渐起了莫名的变化。
三弟愁容满面,他的孩子刚刚出生,奶粉、疫苗什么都要钱,而且每个月还要还房贷。
大姐低声呜咽,丈夫沉迷赌博,家底所剩无几。
女儿成绩不错,马上就要中考,要想顺利进入市里最好的高中,还需要一笔钱“以防万一”。
二姐处事果断,可要让她负责一切,也有些强人所难。
老父亲的病情,就像“一条透明的线,将三个家庭缠得乱七八糟,时而用力绷紧,时而故意放松。”
医生明令老人需要人贴身照顾,三姐弟各有各的难处,“这个人该是谁”,大家三缄其口。
最后,大姐揽下重任。
她辞掉工作,日夜守在病床前;可代价是女儿的未来——
因为差了几万块钱,她不得不选择一所普通高中,放弃了重点校的机会。
你能说这一家儿女在父亲病榻前的犹豫,是不孝吗?
孝心未必等于孝行,尽孝,很多时候是需要“本钱”的。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
一个高赞回答很扎心@维罗妮卡:
那说明你没去过私立医院,没看过那些VIP病房的久病人。 这些人有专门的护工照顾,有医院配给的营养餐,不需要儿女24小时陪着,不需要儿女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着铲子炒菜,不需要儿女挤半个小时公交车送饭,不需要儿女在脏兮兮的公共卫生间洗衣服,不需要儿女端屎端尿一整晚第二天顶着一双红肿的眼睛和黑眼圈上班。 这些人的儿女,因为睡眠充足心情愉悦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亲切地问爸今天觉得怎么样,妈医院的饭吃得惯吗?不行请个保姆专门做饭,这个护工怎么样不行换一个金牌的,恨不得天天陪着,毕竟卫生不用自己收拾,饭不用自己做,自己只需要坐在真皮沙发上,吹着空调,陪着爹妈聊聊天就可以了。 哪怕一天时刻不离,自己也有时间,不用担心回头要和老板点头哈腰地请假……
很多人只看到《人世间》里周秉昆这个“没出息”孩子孝顺,却忘记电视剧里的另一段话:
“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一个人要是真的一事无成,连自己都过得艰难,别说养老了,恐怕不让父母倒贴就不错了吧。
别忘了,周秉昆最终也是创业成功,当起了小老板。
你去问问那些六七十岁还要去卖苦力的老人,如果没有“养心智”,“养口体”只能是有心无力吧。
04
说真的,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不要把孩子养得太优秀”是个伪命题。
首先, 从“养儿防老”的角度说,确实优秀的子女很多都远走高飞,没法整天守着父母。
可孝顺这件事,和距离没多大关系。
还记得那个全网疯传的 #黑龙江女公务员狂扇母亲耳光# 的视频吗。
79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女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按理说老有所依。
可视频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女儿将母亲狠狠地摁在沙发上,一边叫喊着“把字给我签上”,一边疯狂抽打。
母亲无力反抗,只能低声哭诉。
其间,有人前来劝阻,但女人仍然继续施暴。
知情人事后爆料:
“妈妈已经把房子都过户到女儿名下了,这女儿还要她妈妈把工资卡存款交出来,不然就要打她妈妈。”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每次施暴都是因为钱。”
孝顺,只和意愿有关。
那些飘零在外的孩子,真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吗?
网友A:她在意大利生活了16年,平均每年返乡2—3次。
就连村里那些出去打工的人,都没她回得勤。
网友B:人在美国,可学校只要放长假,他都会回国探望老人。
即便是口罩期间,也不怕麻烦,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往家赶。
所以说,能不能尽孝,和愿不愿意尽孝,是两回事。
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什么意思?
人品好,又孝敬父母的,我听说过;道德败坏,还能把父母照顾好的,我没有听说过。
优秀是一种品质,如果说“望子成龙”没必要,那么孩子至少得是个优秀的「人」吧。
其次,咱不能既要又要。
那位退休高工老太太的采访里,有一个细节。
谈及孩子是法律博士,以及如今晚年生活的安逸,她显然是骄傲的。
人啊,衣食无忧了,想儿女承欢膝下;儿女承欢膝下了,可能又想要得到更多。
咱不说贪心,就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来讲,要是孩子真没啥出息,父母一点抱怨也没有?我不信。
同理,你要不把孩子往最好的方向引导,现实里有几个孩子不回过头来埋怨父母?
有句话叫做:“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意思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标,最终可能会达到中等的水平;而如果你只追求中等的目标,结果可能连下等的水平也达不到。
你细品。
而且时代变了,这个世界再也不是靠着几亩地,就能养活一大家子的年代。
孩子当然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但父母的责任同样重大——他们不仅要把孩子抚养长大,更要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你要相信,世间确实有因果,付出必有回报。
共勉。
参考资料:
抖音@北京钢哥访谈:《大妈是核工业部高工,退休金挺多,孩子在国外养老依靠谁?》
极目新闻:《儿子从美国打110替杭州独居母亲报警,网友吵翻了》
柳州晚报:《愤怒!黑龙江女公务员狂扇年迈母亲耳光!多部门严肃处理→》
作者介绍:王耳朵先生,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