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有写这篇文章的计划。
只是今天在老家群里看到村长又在催收400元新农合医保,多少有些感触,和诸君聊一聊。
新农合是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没有职工医保的人员,特别设置的一项保障措施,是国家全民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
按理说,是非常好的,也是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践行举措。
然而,如今在农村,很多家庭在面临每人400元的医保时却犯了愁,在经济形势不好的大背景下,400元都让人捉襟见肘。
在群里,村长在催收,村民们一致保持了沉默,这沉默的背后,应该有一半是无奈,另一半则是“无声的反抗”。
无奈的人,是确实没钱交。
村头的李大爷,每月的养老金140块,这要放在城里,估计连手机费都不够交。
在农村,却是他一个月的开销。买菜、买面、交电费、交水费,偶尔还要随个礼,抽包烟啥的,算下来根本不够花。
他的儿孙都打工在外,前几年还偶尔给他点钱接济一下他的生活。
这两年大环境不好,估计儿孙们也生活紧张,再没给过他生活费,李大爷的生活十分拮据,时常还要靠邻居们的接济。
这样的情况,他的400元医保,咋能交得起?
还有的家庭,三世同堂,一大家子七八口人,看似一个人400元,总共算下来医保要交3000多块,对农村人来说不是小数目。
要知道,在农村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块钱。一年到头,吃喝都是紧巴巴的,不是不愿交,是实在无能为力。
其实,不单单是农村,很多80、90后的年轻人也都交不起了。
老家村里90 后“晓琳”,就是典型的代表。
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一线城市打拼。
听说他在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工作,每月工资 4800 元。乍一听还不少,但算下来几乎剩不下。
为了节省开支,他和别人合租在离公司较远的地方,每天通勤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房租每月2200元,交通费每月300 元。每天他的午饭和晚饭都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简餐,一个月也要 1600元。
还有电话费、网费、社交开支、日常用品、购物服饰等,算下来也不少,每月到头几乎都是“月光族”。
他的父母都是务农人员,收入微薄,身体也不太好。他原本还想着每月接济一下他们,可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近,当父母打电话给她说村干部通知医保缴费时,一直生活压力很大的晓琳,一下子更犯了愁。
那么,另一半“无声反抗”的人呢?
与晓琳和农村的一些人相比,这部分人是有钱交的,只是心里又不情愿交。究其根本,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保费年年涨,心有不满
合作医疗刚刚推行时,每人才10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捎带手的事,即便贫困的农民也没有太大的抗性。
可19年过去了,如今的保费一跃到了400元,翻了40倍,试问,19年间有几个人的工资能够翻40倍呢?
诚然,如今的医保保障范围扩大了,新药越来越来越多了,医疗费、诊疗费也高了,保费适当涨点是可以的,但如此这般的涨幅,多少让人有些接受不了。
那些有钱而不交的,多半是用“无声的反抗“,表达着心中的不满。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合理地规范一下医保的费用。
2、用处不大,每年像在白交
保险,本来就是个概率事件,每年住院的人毕竟是少数的。
由此,很多人在交了几年医保后,没有住院享受到医保的作用,就有些心生懈怠了。
另外,居民医保还是住院才能享受报销,买药是不能报销的,这更让一些人不愿意交了,尤其是生活拮据的人。
在他们看来,小病无需住院,花费不多自己能负担得起。
于是他们认为每年交几百元买个虚无缥缈的保障,不如铤而走险的去赌自己下一年的健康。
3、诊所少,看病成本高
以前农村都有“赤脚医生”,看病便宜也方便。
如今改革后,农村几乎没有诊所了,这样一来使得农村人要看病必须进城,挂号、排队、看病、取药。
这让很多农村人难以接受,除了时间成本,还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如,村头的李大爷曾经算过一笔账:
如果去县城看病,来回车费至少20元,药费100,医院化验开单至少500,这些费用还不能报销,花费成本很高。
由此,农村很多人都是“小病扛扛过去了”,实在不行自己买点药,或用点“土方子”忍忍就过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以文史君之见,这医保还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对越是困难的农民,越是有必要。即便每个人大病的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病,对家庭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要是有医保,多少能减轻点负担。
还有人会说,医保都是自己先垫钱,出院后才能报销。但即便如此,在报销时,能够享受其中的实惠,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不过,对于“农民们400元保费”压力大的问题,文史君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从根本上“一举两得”地去解决。
如:1、提升农村养老金,减轻农民压力。
2、恢复基础医疗网络,重启“赤脚医生”体系,让农民看病成本低,不麻烦。
3、降低医保缴费,或灵活调整缴费金额,如对收入高的家庭可多收,对贫困家庭少收或免收,或引入集体化经济分担成本等。
读者们,关于“400元医保的缴费困难”,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