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大”,在我党建设发展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引人注目的是,在选举“七大”候补中央委员时,有两个参加革命没几年、“资历浅、党龄短”的军队将领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们都是东北军出身的将领,一个是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一个是时任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的万毅。

两人的当选,还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要知道,后来的开国十大将,有几个人都未能当上“七大”中央候补委员。而吕正操和万毅他们俩个,为何却能当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将军

一是着眼全党即将下大力发展东北的特殊战略需要

面对即将胜利的抗战,共产党下一步主要剑指何方,无疑是个首要的重大战略问题。综合分析对比当中,毛泽东把他的战略目光首先投向了东北。东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但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而且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基地,特别是背靠苏联。毛泽东在“七大”讲话时这样深刻指出:

“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正是基于对东北战略地位特殊重要性如此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在考虑“七大”中央候补委员人选时,进一步认为,“我觉得这次要有东北同志当选才好”。

既然“要有东北同志当选才好”,那么谁又合适呢?原东北军53军吕正操团、57军万毅旅等部在抗战兴起后,先后脱离国民党和东北军,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阵营。他们两人都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他们率领的队伍也都成为华北、山东抗战中的劲旅。选他们二人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自然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毅将军

二是着眼东北人建设东北保卫东北的特殊战略需要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八路军、新四军进军东北的设想是极为超前的。抗战胜利后立即作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向北发展”的重中之重无疑就是进军东北。

在进军东北的选项中,毛泽东不仅下令原东北军吕正操、万毅等部向东北挺进,还要求“各根据地的东北籍干部全部前往东北,为东北新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发挥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的这一招显然非常高明且极富远见。依靠大量东北籍干部及官兵,可以发挥他们“解放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他们地理、民情、社情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这对开辟新区、建立强大的东北根据地无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吕正操和万毅,都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由他们这样的人担纲“解放家乡”、“建设家乡”任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军东北

而与共产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军东北的国民党军虽多为中国远征军的精锐,但由于他们“人生地不熟”,相形之下开展工作便处处显得被动。这也正是国共两党在东北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军事力量对比较量,很快朝着对中国共产党有利态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三是着眼团结东北籍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战略需要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人民,应当加紧团结他们,准备收复失地”。他还进一步深刻指出:“大城市是一个大量的普遍的东西。东北四千万人口也是一个大东西”。尽管这一“大东西”还不是一个眼前的现实问题,还不容易被人发觉到注意到,但毛泽东等人认为“它将很快引人注目”。庞大的人口基数,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物产资源,这要求共产党人必须牢牢盯住东北这一“大东西”。毛泽东甚至强调:“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

“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几年,大量东北人民背井离乡,他们思念东北、思念白山黑水,想看到那“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可以说,进军东北、还我河山成了关内广大东北人民心中的“梦”。而吕正操、万毅当年都追随过张学良,甚至都当过张的侍从副官。他们这一曾经的特殊的身份,以及现在的抗日名将身份,无疑对广大的东北民众是一个强大的感召和激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