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史有一定研究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打苏中七战七捷期间,关于淮南五旅使用方向问题,陈毅和粟裕两人之间意见相佐。粟裕主张淮南五旅尽快东调参加苏中战役,而陈毅则坚持认为不宜东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旅的使用方向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折射的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到华中野战军是仍在苏中内线歼敌,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进行外线出击的方针问题。

七战七捷打完第二仗即如南战斗后不久,粟裕便于1946年7月25日向中央军委、陈毅和华中军区建议:

“当面尚有顽10个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期内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目前我淮南部队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第5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

对于淮南五旅东调问题,陈毅认为“值得全盘考虑”。他在7月27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我认为淮南五旅不该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

之后,陈、粟围绕淮南五旅使用方向问题又多次进行电报磋商,双方各自坚持各自的观点,并且语气都比较坚定坚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年代,这种关于兵力使用方向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十分正常的。在难于统一思想的情况下,显然就得由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来进行调解和指示。

事实上,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华中野战军的作战方向和兵力使用问题,采取了非常冷静的做法。早在7月13日即指出:“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8月2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给粟裕并告陈毅的电报中,关于淮南五旅的使用方向问题,并未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这样询问粟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显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直观察评估粟裕在苏中作战实践情况。对淮南五旅到底怎么使用问题也在慎重地考量。战争爆发伊始,兵力使用方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战役战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战略和作战重大导向的关键问题。所以毛泽东电报的题中之义是:五旅东调问题先不要考虑,先回答在苏中内线能否歼敌两个旅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5日,当接到粟裕“第5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8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电报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先是于8月6日指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调为有利”,之后又于8日最终决定:“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显然,毛泽东此时所指的主要方向是苏中,而不是淮南。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当然也包括五旅可以东调参战。

至此,关于“五旅是否东调,粟部是否西移问题”暂时告一段落。毛泽东是最注重战争实践的,他在征得粟裕“还能歼敌两个旅”的保证后,最终同意淮南五旅东调苏中参战。而粟裕也是最善于用打胜仗来解决意见争端的。陈毅最终也以他那恢宏大度,同意华中野战军“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

作战实践终于统一了不同认识。争议终于在打胜仗中统一了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