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画书店”》原载于《射阳日报》
射阳日报是中共射阳县委机关报,由中共射阳县委宣传部主管、射阳县融媒体中心主办。创刊于1956年5月1日,原刊名为《射阳报》,是射阳县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也是盐城市发行量最大的县区报。
- 简介:
袁卫东 江苏人,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自1985年以来,在各级报纸杂志、网络媒介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小小说、杂文等约100万字,出版《步行者》、《上海新闽商》等4部专集。
作品原文欣赏:
《村头的“画书店”》
作者/袁卫东
要说小时候,什么事情让自己最难忘,或许就要数在村头“画书店”里租看连环画(小人书)的惬意时光了。
20世纪80年代初,同组的村民左三爹,在我们三村交界的村头开了一个小卖部。那年头,他的小店里,主要卖一些学生的铅笔刀、蜡笔、三角尺、毛笔等学习用品和一些小食品,而店里最大特色的“买卖”,就是租看连环画。这连环画,北方地区都叫它为“小人书”,而在我们苏北地区则是统一称为“小画书”。左三爹是个挺有生意头脑的人,他不知道从哪里就搞来了100多本新旧程度不等的“小画书”,用洋钉在墙上钉了十几路的皮线,每根皮线放上10本左右的书,封面朝外书口朝下,挂在墙上,一行行的特别显眼。
这些“小画书”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类似于四大名著等古代历史题材的,如《水浒传》《红楼梦》;二是反映战争题材,中外都有,如《保卫延安》《桥》;三是描写侦破探案的故事,如《福尔摩斯探长》《狄仁杰》等。大多数都是黑白的,偶尔也有一两本彩色的画本。说起“租看”的人群,其实主要也就是给附近的中小学生阅读,人数上是以小学生居多,租看的收费标准是2分钱一本。租看的形式上,则是要求看书必须在店内完成,时间可以不限,但不可以带走。
实际上,自从这个“租书看”的项目出台,这个小店的生意就变得好了很多。看书的孩子在这里阅读,渴了饿了,还会顺便在这里买点糖果饼干一类的东西充饥。由于在这看书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本村或本生产队的,店老板都认识,因此,他也敢赊欠。碰到有孩子身上没钱但很想看,他就会拿出一本记账的小本子,一指一板、工工整整的写上赊欠人的名字,然后说,“早一点把钱给我啊,不然我看见你爸爸就跟他要啦”。其实大家都知道,店老板也就是那么一说,实际上他很喜欢我们这些爱看“小画书”的孩子,他总说:“爱看书是好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那会儿还没实行“双休”,平常要去看“小画书”,只能选择在周日,所以每个星期天都觉得很宝贵。但是一旦到了寒暑假,那真的是太开心了,因为有时候可以接连去看几天。但是为了省钱,我们这些同学或是小伙伴,一般每天也只看一两本,以保证未来还能有钱租看。店老板实在是很聪明,他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说,“以后谁连续在我这里看5天,就奖励他免费看一次”,听到这话我们当然更开心了,所以,大家就更想着节省一点父母给的零花钱,来这里多看点“小画书”,好歹也过足瘾。
在这里看书的,当然不全是男孩子,偶尔也会有一两个邻家的女孩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每每此刻,店老板都会提醒我们:“不准欺负人家女孩子啊,如果被我发现,下次就不准你再到我这看啦”。你还别说,这番话还挺管用,平时我们这些小男生在一起,为抢先看哪一本书能争吵起来,一看有女孩子,都显得很“绅士”,这“小画书”的魅力确实很大。
也许是小画书看多了,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读懂每一本书的含义,但渐渐地,感觉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五年级时,我的作文偶尔还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展示”,我把这种事情说给店老板左三爹听,他扶了扶老花镜,很大声的对我说:“我早就说过,多读点书,终归是有用的嘛!”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再想起村里那唯一的“小画书店”,就不自觉地在心里增添了几分怀念和感激。谢谢这个“小画书店”,伴随着我们许多孩子,度过了充满“书香”的童年。
主编品赏:
《村头“画书店”》——消逝岁月中的文化启蒙之光
在时光的长河中溯游,我们常常会邂逅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旧在心底熠熠生辉的珍贵记忆。对作者而言,村头左三爹开设的“画书店”,便是这样一抹温暖而难忘的亮色,它不仅承载着作者儿时的欢乐与梦想,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文化与知识的种子,成为那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文化启蒙印记。
- 独特的文化绿洲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拂过这片土地,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文化娱乐更是稀缺的年代,左三爹的“画书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三村交界的村头闪耀。这个小卖部兼营的“画书店”,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吸引了周边众多中小学生的目光。店内那一百多本新旧不一的“小画书”,涵盖古代历史、战争、侦破探案等丰富多样的题材,犹如一座小型的文化宝库,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
这些“小画书”,虽大多是黑白印刷,却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孩子们只需花费 2 分钱,就能在店内尽情沉浸于这些故事之中,或与梁山好汉们一同劫富济贫,或跟随革命战士冲锋陷阵,或陪伴神探们抽丝剥茧破解谜题。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奇世界的好奇,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生活单调与艰辛的精神避风港。在那个娱乐方式极为有限的年代,“画书店”成为了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核心,是他们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之所。
- 知识与品德的双重滋养
“画书店”的存在,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从知识层面来看,尽管孩子们在阅读“小画书”时,或许并不能完全领悟每一本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但这种广泛而持续的阅读,无疑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历史题材的画书,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而《保卫延安》《桥》等战争题材的作品,则让他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福尔摩斯探长》《狄仁杰》等侦破探案故事,则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画书”,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孩子们知识海洋中的浩瀚波涛。
而从品德教育的角度而言,“画书店”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店老板左三爹那句“爱看书是好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心中对知识追求的道路,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与价值。同时,左三爹对待赊账孩子的宽容与信任,以及他对孩子们之间相处的引导与规范,如提醒男孩们要照顾女孩、不能欺负他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诚信意识、友善观念和基本的社交礼仪。在那个书籍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画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阵地,它以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方式,塑造着孩子们的品格与价值观。
- 商业智慧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左三爹无疑是一位极具智慧与眼光的经营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强烈需求,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商机。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小画书”资源、制定合理的租书价格以及灵活的奖励机制,如“连续看 5 天,就奖励免费看一次”,左三爹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孩子前来租书阅读,不仅增加了小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还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忠诚度。他的赊账策略,更是体现了他对当地社区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孩子们的信任与关爱。这种基于信任的商业往来,不仅没有给小店带来经营风险,反而进一步拉近了与孩子们及其家长之间的距离,为小店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然而,左三爹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层面,更体现在他对孩子们的人文关怀上。他深知阅读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他始终以一种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阅读行为。他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信任的眼神、每一次善意的提醒,都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怀。这种商业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使得“画书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文化社区中心,它成为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陪伴着他们度过了那段充满书香与梦想的纯真岁月。
- 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见证
四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岁月,村头的“画书店”早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书店、图书馆以及丰富多彩的数字阅读资源。然而,“画书店”所承载的那份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却永远不会被时间所磨灭。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在艰苦生活环境中对精神富足的坚守与向往。
总结:
“画书店”的故事,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怀旧之情,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文化传承与阅读推广始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那些曾经在“画书店”中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被“小画书”点燃的阅读热情和梦想,都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与传承。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文化记忆,从中汲取力量,努力为当代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文化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中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是啊,村头的“画书店”,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并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知识与智慧的光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主编简介:酒鬼,凡人一枚,心有风月。
主编个性:睁眼赚钱,闭目观心!
(编辑 阿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