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DE
导读
日全食绝对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日全食也给我们难得的观测日冕的机会。然而在地球上看“黑太阳”最长只有6、7分钟,短的时候只有几秒钟。有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观测时长呢?科学家们想了想说:要不我们人造日全食吧!
Proba-3进入太空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5日18:34,欧洲航天局借助印度的航天发射场,利用PSLV-XL(火箭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一颗新型日冕观测卫星探索3号(Proba-3)送入太空。18分钟后,卫星与火箭上面级分离,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PSLV火箭起飞(来源:ISRO)
Proba是拉丁语,表示“探索、探究、尝试”。英文probe有“探测器、探针”之意,也正来源于此。有意思的是,Proba也是欧洲航天局工程师凑出来的名称,全名是“PRoject for OnBoard Autonomy”,意思是探索自主运行等新技术的低成本卫星。这一系列共有四颗卫星,其中Proba-2也是一颗太阳观测卫星,2009年发射,拥有20多个有效载荷和科学仪器。
这次发射的Proba-3卫星比较特殊,它是“一颗”太阳观测卫星,但是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颗卫星是望远镜,而另一颗将充当日冕仪,也就是主动将太阳的光球部分遮挡住,人为制造日全食天象。
日全食是研究日冕良机
我们知道,由于日地月三者大小和距离呈现天然的巧合——日地距离大约是月地距离的400倍,太阳直径大约是月球直径的400倍——造就了地球表面最震撼的天象奇观日全食。然而,月球的本影投射在地球上的范围非常狭小,全食带长至多10000公里,而宽至多约200公里,有时候可能只有几公里。
日全食为我们创造了观察太阳研究太阳的绝佳机会。当太阳完全被月亮遮挡住的时候,平日里隐藏在耀眼的阳光里的日冕以磅礴之势显露出来。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亮度只有太阳表面的百万分之一,但其温度却比太阳表面高1百万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反常?这是太阳身上最大谜团之一。但是,日全食的时间顶多不过6分多钟,最短的只有几秒钟。
2023年澳大利亚日全食。白色云气状结构就是日冕。(作者:张瑶)
有没有办法“人造”日全食呢?天文学家会将望远镜送入太空,在镜头前安装一个日冕仪,简单说就是用一个小圆片将太阳光球层挡住。然而,通常日冕仪距离望远镜太近,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日冕仪要做得够小,才能刚好挡住太阳圆面,避免过多日冕(尤其是内冕)也被挡住。但是,越小的遮挡物,也会产生越大的光衍射。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空局开创性地使用一对卫星进行编组飞行,让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能创造一个更长时间日全食。
人造日全食
Proba-3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星冕仪飞行器(CSC),质量约300公斤,携带星冕仪和日影监视传感器对日进行观测,另一个是掩星飞行器(OSC),质量约250公斤,携带一个直径1.4米的圆盘,当做一个“假月亮”。OSC与CSC的距离保持在150米,OSC将在CSC上投下一个直径约8厘米的阴影,从而人为制造一场日全食天象。两个航天器之间将通过无线电通信,令彼此间的距离、位置偏差保持在几毫米以下,确保在观测太阳时,让CSC上口径5厘米的相机始终停留在OSC圆盘的本影之下。
Proba-3的运行轨道(来源:ESA-P. Carril)
Proba-3人造日全食艺术画(来源:ESA-P. Carril)
为了延长这场日全食天象的时间,Proba-3选用了一条高椭圆轨道(HEO),近地点600公里,远地点60530公里,轨道周期19.7小时。这样,在卫星到达远地点时,运行速度会比较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长达6个多小时的日全食!并且,这个高度上可以尽量避免地球微薄大气和磁场对航天器的干扰,也可尽量减小引力在两个航天器上的作用差异。因为它们严格说它们并不工作在同一轨道高度,地球作用在CSC上的引力略大于OSC,所以OSC必须依靠定时喷射燃料才能保持二者同步。
Proba-3星冕仪飞行器(CSC)载荷示意图 ( 来源: ESA-P. Carril )
Proba-3的主要关注对象是日冕,拥有1分钟刷新一次图像的速率,最快可以达到每30秒一次,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诸如日冕物质抛射这样的爆发现象。比较一下,SOHO卫星的图像刷新频率只有12分钟一张。除此以外,Proba-3还将监测太阳辐射总功率、穿越地磁场的电子通量等数据,这也是空间天气监测的一个重要环节。
SOHO观测到的日冕物质抛射(来源:NASA)
把一个地球上几年一遇,同一地点平均300年一遇,一次只能看几分钟的日全食,变成一个每19个半小时就能欣赏6小时的天象,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是否有机会一窥内日冕的究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