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迟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原名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南浔镇德懋弄6号,学生时代在南浔中学、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东吴大学就读。那时,在学校的一个油画展上,徐迟第一次见到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徐迟参加了爱国学生“援马团”(马指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北上,拟出关抗日;后滞留北平,入燕京大学借读。在那个时期,因为失恋,徐迟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上,并集中地向《现代》杂志投稿,但寄出一回、退回一回。

失望之中的徐迟,意外地收到《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一封退稿信,信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不要失望,再寄。蛰存五月四日。”简单的一句话,给了徐迟继续创作的动力。徐迟专程前往上海拜会了施蛰存,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在施蛰存的指引下,徐迟买了一本《林德赛诗选集》。回到燕大后,徐迟马上着手翻译,并将翻译完成《圣达飞之旅程》寄给施蛰存。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徐迟第一首译诗《圣达飞之旅程》。

南浔中学时的徐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浔中学时的徐迟
1936年,在戴望舒、穆丽娟的婚礼上,徐迟(左二)第一次做伴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在戴望舒、穆丽娟的婚礼上,徐迟(左二)第一次做伴郎
1938年,徐迟、陈松夫妇与大女儿徐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徐迟、陈松夫妇与大女儿徐律

在施蛰存的引荐下,徐迟开始与一些“现代诗派”的诗人交往。1936年,他作为男傧相参加诗人戴望舒的婚礼,并和诗人路易士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那一年,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

1937年元旦,徐迟和陈松在上海结婚;婚后,创作了《世界之名音乐家》《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三大都市的毁灭》《武装的农村》等多部作品。

1938年5月,徐迟和戴望舒一家流亡香港。在香港,徐迟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中国作家》(英文版),并结识袁水拍、冯亦代乔冠华、郁风等左翼作家。在与左翼诗人袁水拍的交往中,徐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开始阅读左翼书籍。

1940年1月11日,徐迟称其为“觉醒日”,以纪念自己读恩格斯著作后的豁然开朗。此后徐迟的思想开始向左翼作家靠拢。1940年2月,徐迟前往昆仑关抗战前线采访。

香港沦陷后,徐迟跟随左翼朋友辗转桂林、重庆,投身于全民抗战,并创作了一些具有左翼倾向的作品。在重庆,他还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任执行编辑。1945年9月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特意会见了徐迟和音乐家马思聪,并赠予徐迟“诗言志”的题词。

抗战胜利后,徐迟回到家乡南浔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徐迟与南浔进步人士一起促成了南浔和平解放,并亲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1949年8月,徐迟到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三剑客”(左起)乔冠华、徐迟、冯亦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剑客”(左起)乔冠华、徐迟、冯亦代
(1950年代)徐迟和科技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代)徐迟和科技人员

建国之初,徐迟亲赴抗美援朝战场前方采访,在那里他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50年代中后期,徐迟出版三本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和《共和国的歌》。自60年代初,徐迟将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报告文学,先后出版了《祁连山下》(敦煌学家常书鸿)《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陈景润)《地质之光》(地质学家李四光)《刑天舞干戚》(葛洲坝水利枢纽)《生命之树常绿》(植物学家蔡希陶)等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

1996年12月13日,徐迟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中国。京城“四大名编”之一的张守仁曾撰文说,徐迟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愿与假恶丑为伍: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贿赂横行、贫富悬殊……他不明白:世风为何变得如此颓败,道德为何变得如此沦丧?

行笔至此,如去不禁长叹:如果徐迟当年看到中共的反贪、反腐、反奢、反黄、反假……看到中共既抓老虎、又打苍蝇,也许就不会再走这条不归路了吧?而今,徐迟的在天之灵必定看到了今天中共正在做的一切,他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