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40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文/刘日龙
端坐课室的孩子们
一
11月26日上午,广东佛山。在外孙的引导下,我来到他所在的小学四年级班级。
班主任杨老师和全班同学已坐定,见我进来,杨老师:“这就是德恺同学的外公,我们欢迎!”同学们纷纷把脸转向我,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难抑内心的兴奋和期待,向同学们频频点头回礼,一边走上讲台。
还是在半个多月前,11月4日,女儿在家庭微信群转发了一则文字:“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我们计划邀请一位家长走进课堂,为同学们授课并分享。主题多样,如激励学习、理想树立、知识讲解、爱国教育、阅读心得、人生阅历、职业介绍等,只要是正能量主题即可。时间短则20分钟,长则一节课。有兴趣的家长快来联系我,我和孩子们都在热切期盼哦!”
女儿微我:“你要不要去你外孙班上上课?要的话我帮你报名。”
我:“你问你儿子。他高兴,我就去。”
女儿:“看你有没有东西讲。”
我:“肯定有哈!”
半小时后,女儿:“我帮你报名了,看能不能选上。”
我:“随便老师出题,或者我随便选题。”
女儿:“好的哈。”
又:“20分钟对你来说可能太少了。”
我偷笑。
女儿与我的微信对话(一)
稍顷。女儿:“帮你报名成功了。老师问,需要替你准备什么?”
我:“不用。”
女儿:“老师说给你40分钟,充分发挥!”
我:“好!谢谢佛山,又可以吹牛皮了!”
女儿:“主题你自己定。”
我其实早有主意,想都不用想,马上把选题发给女儿,要她转发给老师:“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
确定的上课日期临近,我向单位请了公休假,从江西赣州来到佛山。这不,我已经站在讲台上了!
女儿与我的微信对话(二)
二
这是间三楼毗邻楼梯课室,四十多张单人单桌排列有序,室内布置热烈活泼。教室前方正中一块长方形黑板一分为三,呈左中右三块板格。左格用彩色粉笔绘有带“家长课堂”字样图案,右板格同样用彩色粉笔绘有带“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主题字样图案,居中则是一块天蓝色电子屏幕。
PPT课件是前几天由我和外孙及他父母一起敲定设计好的,女儿把它发给了杨老师,杨老师事先已拷贝到电脑上。杨老师很用心,她在刊有我文章的一个微信公众号上,复制粘贴了关于我的一则个人介绍,添加在PPT课件开篇位置。
杨老师打开关于我的个人介绍,对我作了一番“隆重推介”。“哇,好厉害!”“牛!”“德恺外公好样的!”同学们惊呼起来,一个比一个声音大——他们用近乎夸张的表情和声音,毫不吝啬表达出对我这位外请“客人”的崇拜与欢迎之情。接着又是一阵持续热烈的掌声。
这群初次见面的孩子,他们是欢快的、无拘无束的。
开课
“谢谢杨老师,谢谢同学们!很高兴能来到‘家长课堂’,来到大家中间。”我接过杨老师手里的电脑屏幕翻页笔,点开本次课堂的主题:“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
接着是下一页:“请大家先看一张照片!”
照片中,外孙坐在自己座位上,掩面而泣。周围围了一圈同学,在向他鼓掌。
“哈哈,德恺!”“那是我!”“也有我!”教室里,同学们简直要跳起来。
我:“是。大家都很熟悉这张照片。有那个同学能复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十几只手举得一只比一只高。
孩子们熟悉的照片
我让几个同学互相补充,复原了当时的场景:10月23日,我女儿住进医院生产,外孙很担心,要他爸爸在第一时间报平安。因学生不能带手机到学校,10月24日,女儿顺利生产后,女婿打电话给班主任杨老师,请杨老师转告我外孙,妈妈很好,你有妹妹了!
杨老师接了电话,马上来到教室,宣布好消息。外孙哭了,同学们纷纷涌上前去,安慰他,祝贺他!大家又蹦又跳,场面异常开心。
待大家安静下来,我抛出了另一个话题:“你在这张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我与孩子们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问题,是想挑战一下这帮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层面。年纪还小的孩子,很容易只停留在直观思维层面,需要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果然,同学们开始的回答都跳不出画面本身,有的说:“我看到德恺哭了。”有的说“我看到德恺很激动。”有的说:“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拿纸巾给德恺。”
我:“大家说得都没错,说明观察很仔细,但看到的东西还不够。要不要听听我在这张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要!”全班异口同声。
我:“我在德恺掩面而泣里,看到的是他对妈妈的爱;我在老师第一时间在班上宣布好消息,看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我在同学们纷纷祝贺德恺中,看到的是大家的友谊。爱、关心、友谊,这些东西汇聚在一起,就是美好!”
我按了一下翻页笔,教室正中电子屏幕上,出现两个大字:“美好!”
同学们明白过来,不约而同读出声:“美好!美好!”
“美好是什么”PPT页面(一)
我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大家说说,美好是什么?”
同学们的思维层面逐渐打开。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梳理出关于美好的部分词语或句子,并在电子屏幕上显现出来:
善良 帮助 友谊 孝敬
认真 遵守 勤奋 积极
喜欢一切事物
我:“现在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些词语或句子,大家体会巩固一下,然后再集体朗读三遍。好不好?”
“好!”全班又一次异口同声。
“美好是什么”PPT页面(二)
三
集体朗读毕,我趁热打铁:“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美好?”
这回,几乎每一个同学都举起了手,一双双清澈的眼眸看着我,充满期待。
“每天放学回到家,见到爸爸妈妈的笑脸,就是美好。”
“过年了,爷爷奶奶来我们家过年,我觉得特别美好。”
“美好就是同学写作业,笔芯没水了,正好我有多余的。”
“走在路上,见到保安叔叔,我说‘叔叔好!’保安叔叔向我敬礼。 我今天知道了,这就是美好!”
我:“同学们,是的,只要你用美好的眼光看所有东西,美好就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课桌是美好的,它陪伴我们度过一天天的求学时光;我们的书本是美好的,你在上面写下听课笔记,它会一直替你保存。还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你对它笑,它们肯定也对你笑。”
我按下翻页笔,电子屏幕出现一行大字:“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
“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美好”PPT页面
四
前面说过,我这次的“家长课堂”,主题就是“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是它,还得从课件开头提及的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是杨老师于事发当时拍的,她第一时间发给了我女婿,女婿又第一时间发在我家庭微信群。我一见它,便深受感染,难抑写下欲望,遂于当晚写下一篇记事文章《》,发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吸引不少读者。我同时想,如果有可能,我要把它当面读给老师听,读给同学们听。
照片是10月24日拍的,文章是24日写的,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的想法,也是那几天生发的。没想到,未过几天,11月4日,女儿就发来微信,问:“你要不要去你外孙班上上课?”
记得自己曾写过一首小诗《》,最后一句为:“我记着一件事,这件事便会来到。”
生活真是充满神奇和巧合。
40分钟的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我得抓紧。
《美好如你》文本页面
五
小文《美好如你》我事先已准备,链接在课件上。点开它,里头有我刚出生外孙女照片。教室里又是一阵惊呼:“哇,好漂亮!”“德恺德恺,你妹妹像你!”“我也要一个这样的妹妹!”
我:“大家开心不?”
同学们:“开心!”
我趁机鼓励孩子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热爱写作,乐于把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告诉别人,更要做最美好的“那一个”:“对美好的事物,我们要怎么做呢?一是发现,二是记录,三是分享。这还不够。最重要的,在于第四点:创造!”
我在电子屏幕上专门打出“发现、记录、分享、创造”八个大字。 课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都盯着这几个大字。
“发现 记录 分享 创造”PPT页面
是结束本节“家长课堂”的时候了。同学们集体诵读了我文中的一个片段:
老师是好老师。于是就有了老师第一时间在班上宣布好消息,然后同学们纷纷围上前,向外孙表示祝贺的场景。
才十岁的外孙,在那一刻,他哭了。
还有他身边的同学。这是一群不过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给身边的伙伴送上祝福和掌声。
同样把最美好的祝福和掌声,送给孩子们!谢谢老师!
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作为整堂课的结束语:“在美好中快乐成长,做美好的主人!”
祝愿孩子们
高潮还在延续。
我一结束授课,话音刚落,四十多位同学仿佛事先演练过,全啪啪啪地起身,离开课桌,齐刷刷冲向我,里三层、外三层将我围住,手里高高挥舞着书本、纸张、水笔:“德恺外公,给我签个名!”“我也要!我也要!”“我要签两个!”(事后,外孙告诉我,同学找我签名完全是自发的。我说:“你们这些同学,怎么一点都不‘社恐’?”外孙回答我:“哪里会‘社恐’,全是‘社牛’!”)
课间休息时间过去,下一节课的铃声响了有一阵了,同学们仍不愿散开。谢谢孩子们,后会有期!
要求签名的孩子们
六
我10:10分进课室,约11:20离开课室,班主任杨老师一直在课室,全程为孩子们和我拍照记录。12点左右,我回到女儿家,杨老师已整理好一则文字记录,发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女儿把它及时转发给我:
“美好一直在我们身边”
——德恺外公进课堂
今天的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惊喜!德恺外公通过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瞬间。
照片里或许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个角落,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流露,外公从这张照片说起,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一一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他用温柔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告诉大家,美好从不遥远,它就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始终环绕在我们身旁。
给孩子们的部分留言与签名
孩子们的热情如同被点燃的火焰,他们积极地举手发言,分享自己所理解的美好瞬间,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新的认知光芒。课堂尾声,每位孩子都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德恺外公的签名。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书写,更是对孩子们积极探索美好的鼓励与见证。
这堂特殊的课,会成为孩子们心中一颗美好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让他们能始终心怀暖阳,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茁壮成长为热爱生活、传播美好的小天使。
(课堂记录。杨老师,2024.11.26)
谢谢孩子们,后会有期!
供图 日龙(路开文化)
刘日龙,1965年生,江西赣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以亲情散文、小小说见长,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著有个人散文集《永远的温馨》(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诗集《我问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与人合著《一生只做一件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4月)、《关爱与礼赞》《信仰的力量》《绽放》等纪实专著。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原创作品,
如需采用,请联系13870789598
微信号:路开文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