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入朝后一连发起五次战役,最远将“联合国军”打到了三七线,看似胜利在望,但是也充满了很多危险,尤其是第五次战役,险些被“联合国军”包围。
用彭德怀的话来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后,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
换句话说,“联合国军”最接近打败志愿军的一次战役就是第五次战役,其中志愿军的180师就是在此次战役中被“联合国军”包围,伤亡极其惨重,全师11300人,最后归建仅约4000人,从中可见第五次战役的惨烈。
但是这还不是最惨烈最凶险的战场情况,最惨烈的地方是在铁原。
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主力打到三八线以南,汉城以北,后方的物资供应线越来越难以维持,敌人更是派飞机对志愿军运输线天天猛烈轰炸,使志愿军的各种物资、粮食弹药的供应十分困难。
空中有敌人飞机炸,地面对着美军的坦克和大炮,左、右沿海是美军的舰队,敌人不下船就可以利用舰炮打我军。在这种严重情况下,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
更为严重的是接替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不足的弱点,在五次战役中,他下令“联合国军”主动撤退,与志愿军保持距离,待志愿军给养消耗后伺机反扑。
彭德怀很快就发现了李奇微的伎俩。
1951年5月21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果断命令投入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各部全线后撤。
就在彭德怀下令撤军的同时,“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则指挥他部队开始了全面反攻。
李奇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志愿军主力全歼在三八线以南。此时彭德怀盯着地图,李奇微也在盯着地图,两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了同一个地方:铁原。
这个地方会因一场战役而永载史册。
为什么彭德怀和李奇微的目光会集中在铁原呢?
主要是铁原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中间,南通汉城,北达平壤,是半岛交通大动脉的汇集点。这里山脉连绵,群峰耸立,向北就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带。一旦“联合国军”占领铁原,其机械化部队会迅速向北穿插猛攻,志愿军主力会有被包围全歼的风险。
所以必须在铁原阻击“联合国军”,为志愿军主力转移和构筑第二道防线留出时间。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63军的肩上,军长是傅崇碧。
从理论上说铁原阻击战没法打,一是铁原地区没有构筑什么像样的阵地,“联合国军”已经兵临城下,短时间内在外围阵地和山头挖坑道已经不可能了,二是63军刚刚打完仗,正在后撤休整中。三是63军的对手是范弗利特指挥的“联合国军”精锐,其中包括美军王牌骑一师,进攻铁原的“联合国军”人数达5万人,而63军防守铁原的部队不过2万4千人左右。
以疲惫之师抵抗“联合国军”的精锐机械化部队,这仗注定会比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山阻击战更加惨烈,而且任务极难完成。
但是这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为了完成任务,志愿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巧创新战法。63军第189师总结美军不敢不顾侧翼、孤军突击的弱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拔碎牙”战术。
具体来说,就是将全师分成200多个战斗小组,分别坚守200多个防御要点,由此,每个防御要点上的兵力火力,都变成美军一块要啃的骨头。
实践证明,“拔碎牙”战术非常有效,第189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就迟滞了美军四天的猛攻,战后,美第9军第24师少校罗伯特在回忆录中说道:“(在铁原)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发力的陆地沼泽,总是觉得找不到要打的目标,又发现目标到处都是……”
这样的打法是不可复制的,只有志愿军能这样打。因为兵力分散的结果只会被各个击破,而后方阵地的士兵看到自己的友军被各个击破很容易产生军心动摇,进而出现全军溃散。
如此可看出志愿军强大的心理素质。
虽然阻击了美军四天,但是63军189师的伤亡也极其惨重,189师有7000人参战,最终仅有700人生还。
蔡长元在日记中也写道:“伤亡过大”,“任务完成。甚痛,甚痛”!
师长蔡长元也在此战中受伤,蔡长元将军1995年病故后,家人在他的骨灰里拣出了11枚弹片,都是铁原阻击战永固于体内的“勋章”。
据蔡长元将军日记记载,从1951年至1991年的40年里,铁原阻击战中牺牲和失踪的战友,他从没有忘记,一直为他们寻亲寻家。
1984年的日记中记载还有27人未找到,1991年的日记记载还有14人未找到。在他身患重病后,嘱托女儿蔡小明将寻亲的“接力棒”,转交给待成年后的儿子蔡小心。蔡小心秉承父志,30多年至今锲而不舍,继续着父亲的未竟之业。
189师完成任务撤退后,接替189师继续阻挡美军的是188师。
188师师长张英辉是有名的地道专家,更在抗日战争中击毙了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他命令部队修筑防御工事,挖地道,将防御阵地种子山变成纵横交错的“地下堡垒”。
白天,一旦美军发射火炮,张英辉就命令部队躲起来,等到敌军步坦冲锋,士兵们利用地形优势,层层阻击,在全体官兵的英勇下,他们炸毁了美军上百辆坦克。
而夜间作战才是188师的强项,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多次奇袭美阵地,炸毁物资,让敌军指挥官头疼不已。
可面对数倍于己的美军,张英辉部坚守阵地6天之后只好退出阵地,由187师徐信部坚守最后的三天。
尽管徐信部建制尚全,但想要坚守铁原还是十分困难,双方就一块阵地反复争夺,尸体已经堆积如山,可志愿军依旧不肯后退一步,战斗至第二天,徐信将全师的炮兵和军部的炮兵团集中在一起,向美军阵地猛轰炸,徐率部反攻,而美军见状大吃一惊,慌忙后撤。
原来整个铁原阻击战,志愿军从未动用大规模的火炮,如此密集的火炮让美军以为志愿军援军已到,这才慌乱逃跑。
铁原阻击战的战场距彭德怀的指挥部不过百里,仅仅是美军坦克两天时间的突进距离。但彭德怀拒绝撤退。他要求63军在前线阻击的官兵同样拒绝撤退,坚持死守。他寝食难安,常常一个人于黑暗中伫立在细雨的山坡上向南望。
铁原阻击战,63军阻敌13天,彻底粉碎了李奇微的战略。
63军完成任务撤退时,全军战士们灰尘满面,军装破烂,有的战士还只穿着一条短裤,全军伤亡达2万2千多人。
那天,彭老总从63军战士们中间穿过,看着他一个一个的抚慰战士,和他们握手,理理这个的破军装,摸摸那个的烂军帽,紧闭着嘴唇,含着热泪,随后,他站在一个子弹箱上向大家行了个军礼,喊道:"同志们,63军这次立了首功,祖国人民感谢你们,志愿军司令部感谢你们,彭德怀感谢你们。”
在这13天的时间里,我们的对手李奇微和范弗利特是焦急万分,他们深知这是围歼志愿军主力的最佳机会,一旦多耽误一天就意味着给志愿军主力一天的转移机会。
范弗利特不惜动用强大的火力猛攻铁原的外围阵地。
强大的火力给志愿军留下了深刻印象,据563团团长的马召民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是抗美援朝最艰难的一仗,熊熊燃烧的凝固汽油弹把土地烧焦,重型火炮所到之处,土地被美军的炮火翻过来达两米!563团缺乏武器弹药,一线战士全部拼了刺刀。”
铁原战役超出了李奇微的预料,他没有想到志愿军会阻挡在美国机械化部队。
后来在李奇微的回忆录里,他描述:“(志愿军)再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并且在其大批部队和补给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得以安然撤离”。
而在傅崇碧的回忆录中,对铁原阻击战没有过多的描写,只用了4个“最”字:“是63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美军占领铁原后,发现志愿军是很从容的撤退,李奇微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们甚至还打扫得一尘不染。”
李奇微并没有下令乘胜追击志愿军,据说是李奇微在得知志愿军已在铁原城北面构筑了第二道防线,而且在得知63军并不是志愿军的王牌精锐后,彻底失去了追击志愿军的勇气,下令停止进攻。
更让李奇微丧失信心的整个战局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铁原战役的同时,志愿军第20军在华川,第65军在涟川,第64军在开城,第15军在芝浦里,人民军第2、5军团在东线,都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战,一举扭转了中朝联军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的不利局面。
在铁原战役前,李奇微优势占尽,不仅以逸待劳,而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地理位置都有利于“联合国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无法取胜,这对于一个军事将领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铁原阻击战也让李奇微终于明白,就算是优势占尽,也不能如愿。
铁原战役后,美国开始同意与志愿军进行谈判,并且“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此后的战役都是围绕争夺一些山头和军事要点进行,彻底放弃了围歼志愿军主力的想法。
谨以此文向志愿军致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