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跟人类的产生的交集多,由此引发的野生动物肇事的现象也较为频繁和突出。在我国现有的生态保护制度下,我们该如何与熊这种大型猛兽长期共生?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及中国林科院的科研团队分别在三江源及东北、神农架等地做一些棕熊、黑熊的调查和防熊实验。历时两个多月在全国人熊冲突高发区开展科学考察,各类野生动物活动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研团队为牧民们配置特殊门窗,由两块整片铁皮打造,与墙体齐平且严丝合缝,外面无凹凸点,有效阻挡棕熊扒窗入室,保护了牧民财产安全。这种特殊设计的门窗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

囊谦县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棕熊肇事问题较为突出。以往,棕熊常常扒窗入室,给牧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自从安装了这种特殊门窗后,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囊谦县着晓乡政府工作人员才仁桑周所说:“以前熊在这个地方进过五六次,今年装上这个东西以后,熊没有进去过。”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江源防熊项目负责人陈熙尔也表示:“去年到今年,在查哈村安装了 50 户这样的门窗加固,最大程度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特殊门窗不仅实用,还具有简洁美观的外观,开关自如,丝毫不影响平时的采光。当房主需要长期离开这里到夏季牧场居住时,就将门窗关闭起来,将习惯扒窗入室的棕熊阻挡在窗外。其设计原理在于,让试图扒开窗户的棕熊找不到任何借力支点,纵使棕熊体力再强也难以破窗而入。

此外,在其他地区也有人想出了不同的防熊方法。比如加拿大北温的谢威,为了防止黑熊破坏自家栅栏,造了 “熊门”,让黑熊可以通过 “熊门” 去西摩尔河,既保护了自家栅栏又能让熊们有个去处。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牧民则盖起了 “防熊屋”。去年冬天,青海省玉树甘达村的俄周一家住进了新建成的 “防熊屋”。这个屋子和草原上的传统建筑不同,只在二楼开窗,门和窗的框架都用钢铁材质,屋子的墙体内用了钢筋加固。大门前还挖了一个一米深的大坑,防止熊靠近门口。人通常住在二楼,可以从窗户里观察草场上的动静。

外表与普通监控摄像头无异的 AI 智能防熊设备,正逐渐成为防熊新利器。这种设备通过采集棕熊体表特征数据建立 AI 模型,与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影像比对,实现对棕熊的精准识别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记者在囊谦县着晓乡寄宿制小学看到,副校长张广伟介绍道:“这是校门口的监控,我们装了五台。”

不同于传统的防熊门窗采用整张加厚铁皮实现扛撞击、防撕咬功能,AI 智能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采集不同棕熊个体的体表特征数据,包括不同体型、不同时期毛色以及行为特征等,建立起一个 AI 模型。然后,该模型与实时传输红外相机抓拍到的野生动物影像进行现场比对,从而快速精准地识别出其中的棕熊,并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就像科学家利用 AI 建立 “熊脸识别”,助动保工作者监控棕熊健康。目前这套系统能为动物保育工作者们监控熊只的健康与群体状况,未来更有机会可以拓展到其他生物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